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上古>第259章 128、结 怨 汪 芒
  大禹的声音不高,但却有一种震慑人心的神秘力量,防风和他的部下都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见伯益等人插剑入鞘,也都收起了兵器。

  一阵冲动过后,防风也冷静下来。他见大禹身上发出奇异的声光,神色自若,犹如神人,心下暗自思忖:“万一动起手来,自己能不能躲过他的神器还在两说;再说,从此惹怒了强大的中原王朝,汪芒国也会不得安生,这是祖先一再告戒过的。”想到这里,防风抱拳说:“并非在下懒得给摄政王叩这个头,因为祖上曾与黄帝有约:汪芒国君承认自己本土是中原朝廷的属国,但不听调,不听宣,只叩拜天子,不屈膝钦差。历代国王都把这几条当作荣耀,本王不敢有辱先祖,请摄政王谅解。”

  “无妨,…”大禹刚想安慰几句,不料防风看看日将正午,急忙打断他的话,说道:“本王和岛夷、百越诸国正在会盟,午时一刻必到;请摄政王先各处走走,等本王三日后把客人打发走,再来觐见,聆听教诲。告罪了。”说罢,匆匆扬长而去。

  “竖子太傲慢了!”伯益拔剑劈在岩石上,石屑横飞。

  “走吧,先消消气儿。”大禹拍拍他的肩头说,“你不是说过吗,‘谦受益,满招损’,防风傲慢过了头,祸事就来了。”

  “对,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伯益对大禹会心地一笑说。

  茅山东临大海,横亘百里。大禹一行翻山越岭,一路观赏,但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悬挂于青山,葱岭倒映于碧水,茂林修竹,如诗如画。登顶眺望,可见山峦起伏,层层叠叠。草木蒙笼岭上,若云蒸霞蕴;诸峰沉浮于云间,忽隐忽现。大禹慨叹道:“茅山仙风习习,紫气缭绕,等我百年之后,若能在此地觅得一席之地安息,也可慰籍这颗一生漂泊、动荡不定的心了。”随从记住了他的话。

  大禹认为茅山不可久留,没有在此等待接受汪芒国君的觐见,便带领随从人员,沿着海滨开始了北上之旅。途中,时遇岛夷土著划着独木舟,或者肩担竹筐结伴走过;舟中和竹筐里装满了贝锦和桔柚。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是前往汪芒国进贡的。

  “你们为什么给汪芒国君进贡呀?”伯益拦住一位使者问。

  “他是盟主啊!”使者回答。

  “你们为什么尊防风为盟主呢?”伯益追问。

  岛夷使者的回答让大禹和伯益忿忿不已。原来,由防风氏倡导,百越诸国和沿海岛夷结成了联盟,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盟主的换届选举,不管是谁当上盟主,各国都要向他进贡。只是竞选方式较为特别。茅山上有一只怪兽蜚廉,防风提出的游戏规则是:自辰时至午时期间,有谁能空手生擒蜚廉,便是盟主;如果一次会猎抓不到,便举行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盟主产生。“说是公平竞争,参加会猎者人人都有机会当上盟主,实际上每次都是防风氏取胜。”岛夷进贡者一语道破了竞选的玄机,“那蜚廉不知是从哪里跑来的怪物,连飞带跑,除了防风,谁还能活捉它?其实,参加会猎的头头们都明白,这不过是防风向各小国索取贡品的花招而已。”

  “既然大家都知道其中有诈,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会猎?”伯益不解地问。

  “不去不行啊!你不参加结盟,大家都会来欺负你;有了汪芒国做靠山,也少了许多麻烦。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使者说,“如果这些供品送不到,我们的国君就回不了家,只好在茅山呆下去充作人质。”岛夷使者匆匆走了。看書喇

  大禹沉思良久,说:“权力不能有真空。荒服以外,朝廷不控制,就会冒出各式各样的霸主来。我们既然称为天子,就得顾及天下所有的人群,岂能容忍强梁横行霸道!”

  光阴荏苒,大禹接受禅让已经十余年过去了。他连年巡狩,东到琅琊,遥望朝日从扶桑升起;北临北海,一睹北极风光。他走的越远,越感到天下之大,无边无际。海之外还有什么?大禹充满好奇,浮想联翩。

  “你们俩能步量一下天下究竟有多大吗?”大禹问陪同他的竖亥和大章。二人都极为善走,日行千里而不疲。

  “有蹑空履方好。”竖亥说,“不然的话,只能绕道走陆路,而不能徒步横渡大洋,距离计算不准确。”

  “什么?蹑空履?”大禹问。

  “对,是一种用蹑空草编制的鞋子。”大章解释说,“种火山上有一种草叫掌中芥。取其子置掌中,连吹三口气,可长三尺;如果把它吃下肚去,就变得身轻似燕,可在空中停留。因此,它也叫蹑空草。用蹑空草编制的鞋子叫蹑空履。脚蹬蹑空履,涉水跨涧,如履平地,方可直来直往,步量天下。”

  “能不能到种火山取些掌中芥来呢?”大禹问。

  “种火山在海外,我们兄弟曾经找到那里。”竖亥说,“种火山山口日日喷火不止,方圆三百里都是熊熊烈火,岩浆横流,凡人根本无法接近,更无从找到掌中芥。”

  “噢,…那只好再麻烦神将了。”大禹边说边掏出丹玉之书,默念咒语。不多时,只见天边一个黑点由小及大,转眼之间来到面前,原来是童律。

  注(1)《淮南子•地形篇》:“禹乃使太章步子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数,自三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

  (2)(汉)《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