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上古>第258章 127、“序”和“自序”
  序李廷贵

  什方子先生的新著《尧舜禹》我认真的拜读了,收获很大,感慨良多。

  《尧舜禹》一书的人物众多,形象生动,语言简练,特色浓郁。

  其一,引经据典,资料丰富。描写尧、舜、禹时代,需要翻阅许多古籍,引用许多文献。《尧舜禹》书中,自先秦、秦汉魏晋到宋元明清的许多典籍都有涉猎,如《诗经》、《尚书》、《世本》、《礼记》、《山海经》、《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帝王世纪》、《蜀王本纪》、《吕氏春秋》、《大载礼记》、《史记》、《汉书》、《楚辞》、《列子》、《淮南子》、《左传》、《论衡》、《神仙传》、《列女传》、《搜神记》、《神异经》、《吴越春秋》、《新唐书》、《括地志》、《水经注》等等。对于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也多处引用,如《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甚至对一些地方志也参考选录,如《隆尧县地名考》和《广湖南考古略》等。足见作者眼界之宽阔和着墨之辛苦。

  其二,神仙济济,各显神通。《尧舜禹》是描述我国上古时代“人神”的。书中的“神仙”各有岗位,各显神通,但都有共同之点,即从事劳动生产,建功立业。他们个个诚心为民效劳,大公无私,除恶务尽,从善如流。读罢《尧舜禹》一书之后,使我们感到,无论“人”也好,“神”也好,他们都在努力勤谨敬业,奉献社会。他们身上最大的亮点是:生产、生产、再生产,干活、干活、再干活,日以继夜,都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夜以继日,为大众的生存温饱而辛勤*劳。书中这些神,跃然纸上,历历在目,十分亲切。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里,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们,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其三,民风淳朴,引人入胜。自从尧、舜、禹开篇起,就提倡和完善“五典”,即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讲究和谐家族邻里,与人为善,四海一家。舜回答尧的一段话,道出了初祖们的胸怀和抱负:“海内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先民异地而居,繁衍生息,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部落各祭其祖,各遵其俗,除争夺械斗之外,老死不相往来。自黄帝用兵以来,颛顼、帝喾继之,不断用武力剪除群雄,用怀柔政策安抚夷、蛮、戎、狄,使天下渐见统一景象。陛下勇武仁厚,威加海内,德施边陲,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功盖天下,可做为一代明君圣主垂范千古,切不可过度自责也。依臣看来,四夷时生祸乱,在当前以至今后很长时期内,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本性所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值得欣慰的是,四夷之中,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向往统一大业,并为之尽力而为;一些部落也开始推行朝廷法规,逐渐溶入中原社会。这些都是陛下的英明决策所产生的效果,是本朝优于前朝者也。”“根本的方法是实施教化,开启民智,推行陛下所崇尚的敬天爱民、仁义孝悌等理念,用以扭转眼下渐渐兴起的骄奢*逸、见利忘义之风气。”以上治世理念,在先秦典籍《尚书》中屡屡提及,一直延续几千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其四,纵横捭阖,万国一统。古代中国,有“万国”、“万邦”之称。中原之外,“夷”、“蛮”、“戎”、“狄”布于四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等称谓,展现了中华大地部落众多,民族复杂;也说明了中华文化之多元、多彩、丰富,风俗习惯之迥异、美妙、迷人。

  总之,作者视野宽阔,采撷丰富,上至天庭、下至海底,遍及东南西北,收天下万物于书中,故事跌宕,情景迷人,捧读之,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伟大啊,我们的祖宗!英雄啊,可敬的神仙!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举世公认的泱泱大国,在“历史悠久、文采丰富”的内容中,就有“人与神”的众多英雄和光辉业绩。这些“神仙”们严于律己的品行,以及技高一筹的神通,至今仍激励着后人。轩辕氏黄帝、神农氏炎帝、九黎氏蚩尤帝,功盖天庭,声震环宇;而大禹治水、舜耕历山和伯益作井等功业,榜样突出,万事传唱;至于尧舜禅让、苗山“萧韶”和“嫦娥奔月”等传说,则感人至深,代代缅怀。这些中华大地上永不泯灭的故事,在《尧舜禹》中都有感人至深的描写和独到的诠释,读来津津有味。读者不妨捧卷一读,从上古祖先身上体味体味做人的道理,激励自己,更好的奉献社会。(作者系哲学教授贵州苗学会会长)

  自序

  《黄帝战蚩尤》和《尧舜禹》讲的是史前三皇五帝的事儿。“三皇”有几种说法,较普遍的组合是伏羲、女娲和炎帝。“五帝”也有多种组合,以《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说法流传较广,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三皇五帝时间跨度很长,为了缩短篇幅,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选择了神话传说资料密集的两个时段、也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两个重要时期,历时七年写成《黄帝战蚩尤》和《尧舜禹》两部演义小说。

  史前的时空不是空白,但没有文字记载,只留下一些支离破碎的神话和传说。神话是历史的影子,它传递着某种信息,是远古社会的密码。我们现在即使不能破译,也不应把它忘却或任其淹没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里。正是抱着这种宗旨,作者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把散乱于古籍中的神话传说编撰成演义小说,保持其原汁原味,奉献给读者,并试图以此勾勒出上古传说史的大致脉络。古今学者对三皇五帝时代众说纷纭,对神化传说的解释也多有歧义。在梳理这些不同见解的过程中,作者也不免浮想联翩,对某些重大事件,如涿鹿大战、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及征战三苗等事件和人物,都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体现在故事中,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也。如果说这部书中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都与历史相符合,那就太过奢望了;因为它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毕竟是神话和传说。但作者希望这个故事能令读者感兴趣,在你匆匆向前赶路时,驻足回望一眼人类来路的尽头,了解一下那里可能发生的事情,不无益处。须知,现实总是定位在历史长河的中间;向后看得越远,向前看得也就更远。

  书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事件的出处,在章节之后都有注解,可供读者查阅研究。另外,作者选择了几篇写作随笔附在书后,希望与有兴趣的人士磋商。我辈不是专家,有所见解不敢妄称一家之言;但作为一己之见,总是无大妨碍的。很多东方人都不信仰宗教,但对自己的祖先却有着宗教般的信仰;我们进入神话传说世界,去追寻祖先的踪迹,一睹其圣德和风采,也算是一场虔诚的朝圣之旅吧!

  书中离奇的情节、曲折的故事,并不是作者的“玄幻”功夫,而是神话传说本身固有的精彩。神话传说言简意赅,涉及面广,涵盖了中华文明各个领域的萌芽阶段、初始状态。本人自知学识浅而欠博,很难说把这些神话给读懂了,因此,书中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恳切希望读者给以指正。同时,我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一部可称为史前史诗的大作问世,为天下炎黄子孙提供一份耐得起琢磨和回味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