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我在中唐当皇帝>第051章 大力发展造纸业
  书籍印刷方面,李宁已经发明了蝴蝶书、包背书、线装书和活字印刷等诸多技术,是目前他最主要的挣钱之道。

  除了改进印刷术,李宁也发展了李纪书铺的造纸业。

  造纸方面本是纪家弓箭祖业的一个小分支,规模很小,起初甚至只是将一些桑麻木屑卖于专门的造纸作坊。后来李纪书铺做起来之后,需要大量纸张,这才开始自己作纸。

  自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纸就逐渐取代了逐渐成为书写工具。雕版印刷术发展起来后,大大刺激了造纸术的发展。唐朝的造纸技术已经不断发展改进,十分兴盛。麻纸、藤纸、宣纸、纸、瑞香皮纸等各式各样的纸都已出现。

  唐朝用的最多的就是麻纸。长安是汉唐都成所在,造纸技术悠久。洋县、眉县、凤翔等地的造纸技术都颇有规模,多制造黄麻纸。楮皮纸、桑皮纸、檀皮

  南方木材广泛,造纸技术更佳。剑南蜀地盛产著名的黄白麻纸,江浙的剡溪藤纸深受追捧,宣州的宣纸、硬黄纸倍受喜爱。

  所以李宁先买下曾经和纪家做过生意的一家凤翔造纸作坊,得以获取大量黄麻纸,降低了纸张的成本。

  李宁最初印书所采用的都是北方的黄麻纸,但他总感觉效果不是很好。黄色纸张的书本让李宁总是感觉怪怪的。但蜀地的黄白麻纸和江南的白藤纸的价格在长安一个比一个高,制成书籍的成本太贵。

  李宁的李纪书铺刚在长安有一席之地后,便不惜前往南方花费不少金钱购买好纸。一来二去之后,便耗费巨资相继在益州、扬州、杭州开了三家李纪书铺分店。

  其实李宁开书铺倒是其次,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南方造纸。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还能防止被别人拿捏主供货渠道。

  在平西郡王家的帮助下,李宁这才艰难的在益州成都府和李珩一起开办了第一家分店。

  李宁深感自己身边没什么人帮助,他只好不断物色人才。只可惜李宁还太小,并没有什么人投效与他。李宁只好以纪家的名义通过牙人买了一些十五岁左右的机灵仆人。

  这些人都是走投无路之人,有的是因为天灾人祸,家人全部去世的,还有的是家里兄弟姐妹太多无奈发卖的。李宁这两年总去一些买卖仆人之地闲逛,毕竟能救一个是一个。他现在不缺钱,缺的就是忠心可靠之人。

  现在,李宁已买了二十九名十岁到十六岁的仆人,十八男,十一女。为此,李宁还专门买了一个院子给他们居住,又请了一位老经生简单叫他们认字读书。他们上午在院内学习读书写字,下午到书铺作坊帮忙做工。

  至于一些年纪更小的,李宁见后更是于心不忍,又专门办了一座“孤独园”收容一些孤寡幼童。

  李宁感觉自己仿佛办了一所小学和中学,倒也算为大唐真正尽了一份力。

  现在已有三名较大的仆人,两男一女,被派去分店当个小管事。

  李宁让南方的各家分店不断吸取有造纸之技的人才,努力深钻造纸之术。李宁要求各分店每一季度都将所造纸之数目如实核对上报并抽样检查。抽样检查由两个不同分店互查。

  成都府和梓州的两家分店互查;苏州和越州的两家分店互查;扬州和润州的两家分店互查;河南府和汴州的两家分店互查,河中府和河东府的两家分店互查。

  所造之纸产量和质量最好的两家分铺会受到奖励,反之最差的一家将会受到惩罚。

  李宁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快速掌握基本的造纸技术:分离、打浆、抄纸、干燥,他也不指望这些分店能有什么建树。

  技术上的创新还得李宁亲自操刀,黄麻纸是最普遍的纸,黄白麻纸较为普遍,白纸则较为稀少。李宁最喜欢剡溪藤纸,它具有薄、韧、白、滑的特点,人称为“玉叶纸”。京中名门士族以能用得上溪藤纸为荣。

  李宁在长安城外的造纸作坊尝试制造竹纸。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初夏,李宁带领李振、纪逸、纪昆等人在芒种时节在秦岭山脉里砍了数十万根新生竹子。这个时节的竹子将生枝叶,纤维足够细长又尚未坚硬,是最好制纸之机。

  随后将这些新竹截成六尺长放入水塘中浸泡三个月,等到初秋时再取出。然后将竹料放入盛有石灰水的大木桶中连续蒸煮八个昼夜,再将竹料用清水漂洗,使竹料纤维除去杂质,变得松软。反复三次,使得竹子纤维逐渐分解。

  下一步将竹料纤维捣烂并加入适量的水,等其成纸浆悬浮液后,再用细竹帘捞出,最后将湿竹纸透火烘干即可。

  贞元十七年秋天,李宁又要亲自制造竹纸,又要监督卢砧卢槐父子制造活字模板,甚是辛苦。

  而此时李宁的老师赵宗儒又不断增加《九经》课业,忙得李宁是团团转。他整日在东宫、永安坊、城南庄园三点一线的跑。关键是这三处都相聚甚远,李宁就像是跑马拉松一样。虽然他不要亲自跑,但光坐车都让他做吐了。

  如此半个月下来,李宁的身体彻底吃不消了。他只能每天去一处,后来又变成两天去一次。

  此时是做成竹纸的关键时期,李宁不得不亲自盯着。但还是在最后环节出了问题,此时造纸的工艺,一般是将湿纸晾晒而干。

  但最近的几天突然变冷,连续阴天。一日早晨,李宁醒来后发现被窝有丝丝凉意,外面已是雨水连连。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下雨了。

  李宁顾不上今日的课程,急忙赶去城南的庄园。这座庄园本来是,李宁为了造纸方便特意买下,因为离终南山不足十里,所以价格并不昂贵。但此时李宁却后悔选这么远的地方了。

  等李宁赶到时已过巳时了,李宁进到庄园后,发现一片狼藉。地面上晒得纸虽已大多搬至屋内。但地面上仍能看出一些散落的纸张。

  李宁远远地看着屋檐下站满了工匠,一造纸老匠上前跪下道:“大雨夜间突至,我等未护好纸张,愧对东家。”

  此人是李宁从凤翔请来的,他买下了这位造纸老匠人的作坊。李宁连忙扶起他道:“老天如此,不怪你们,感谢诸位全力救纸,这月大家辛苦了,每人多领五天工钱。”

  随后,李宁进屋去看这些纸张,只见屋内摆满了晾纸架,根本无从下脚。不少纸张因为雨水的洗刷,已经留下了印记,出现了变形。

  李宁随后指挥众人将一些毁坏较大的纸张回收,将其他小损坏和微损坏的纸张分类放置,把损失降到最小。小损坏纸张一分为二,取好除次。

  李宁吸取此次教训,改进了晾晒之法。湿纸捞出后先摞成一叠,然后压出多余水分,裁成统一大小,随后将纸分取,光滑的墙上透火烘干,这远比一张一张地先烘烤再晾晒来得方便,即节省时间,又减少空间。

  李宁终于做出了第一批竹纸,这种纸比藤纸还要轻薄、光滑、坚韧、白净,真可谓是名纸。其实远在韶州的一些地方,在李宁之前就有了做成过初步的竹纸,只是竹子坚硬不好处理制作,这才没有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