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洪武兴明>第441章 民意汹涌
  第二天一早,刘伯温爬上自己的简陋车架,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向御史台赶去。

  自他执掌司法以来,棘手的案子没少办,就连李善长的族人落到他手中,刘伯温都没皱下眉头。

  可红玉一案却牵扯巨大,甚至关系到了朱元璋的脸面,让刘伯温始终心怀不安。

  更重要的是,此案关键线索,居然是朱文正私下派人查找出来的,这让刘伯温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从法理上讲,这多少有些不合规矩。

  但当昨晚燕飞找上门时,刘伯温罕见的犹豫了,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应承下来。br>
  因为他深知其中厉害,若是跟大都督倒台和皇家脸面比起来,合不合规矩都是不足称道的小事情。

  想到这里,刘伯温再一次向身后确认道:

  “王五真的肯招供?”

  坐在他身后的,正是换了一身衙役打扮的燕飞,至于莫再将,则是去找苏灵儿给大都督报信了。

  燕飞闻言当即答道:

  “此人不傻,知晓厉害!

  而且他昨晚亲口答应,愿意在呈堂上指认幕后真凶,恐怕不会有假!”

  刘伯温点点头,他已经知道红玉之死跟胭脂脱不了关系。

  只是查来查去,他始终没有找到红玉随身携带的那个胭脂盒,这总让他心中隐隐有一丝不安。

  不过事已至此,只要关键证人王五肯开口,案子一样能顺利办下来。

  不多时,马车就走到了御史台附近,只是车速越走越慢,嘈杂声反而越来越大。

  刘伯温纳闷的掀起车帘,探头向外看去,顿时吃了一惊。

  只见御史台门前人山人海,仿佛过年赶大集一般,被各地赶来看热闹的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

  对于这些百姓,刘伯温并非没有心理准备,自从御史台接手红玉一案,每天都有不少游手好闲之人蹲在门口打听。

  可人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壮观过,只是放眼望去,只怕有几千上万之多。

  人群乱哄哄的,把路都给堵了,马车这才越走越慢。

  刘伯温侧耳听去,只见一众百姓情绪激昂,纷纷讨论的,全是有关红玉和大都督的话题。

  红玉出身贫寒,被迫卖身青楼,日子过得孤苦伶仃,这种身世天生就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

  而朱文正是王公贵族,身份自然就跟老百姓拉开一大截。

  之前人们念他功勋卓著,还有几分钦佩,可如今红玉不明不白死在他府上,一下子就让人好感大跌。

  虽说还没人敢在大街上公然辱骂大都督的,但话里话外,都是同情红玉的居多,对朱文正多少抱有怀疑。

  民意如此,让刘伯温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无形中又重了几分。

  更引人注目的是,人群中还有几个看似读书人的,在那里摇头晃脑,高声喧哗道:

  “元狗腐败,鱼肉百姓,拿咱们不当人看,这才有了新气象,有了大明!

  太祖深明大义,体恤百姓,决计不会容忍残害良民之事!

  大伙放心,不管红玉是被谁害死的,相信大明一定会给咱们百姓一个公道!”

  那几个书生说完,百姓纷纷拍掌叫好,刘伯温却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

  表面上看,书生这话一身正气,应该受人称赞,可实际上却是给本就激昂的民意煽风点火。

  一旦老百姓的情绪被煽动起来,审案的过程中稍有耽搁,很容易让焦躁的百姓酿出大祸。

  但审案子是门技术活,需要人证物证俱全,逻辑思维清晰,没有时间去查验考证,怎么能得出正确结论?

  总不能为了情绪爽快,稀里糊涂就结案吧?

  刘伯温觉得不妥,当即将随车的一名衙役叫来,准备安抚百姓维持秩序。

  可他这边还没来得及行动,已经有眼尖的书生发现了刘伯温,急忙站在人群中高呼道:

  “快看!是刘青天的车架,刘青天来了……”

  随着这声喊,一众百姓纷纷回过头来,几乎眨眼间就涌到了刘伯温的车架前。

  人们七嘴八舌,手脚并用,有的扒住马车,有的跪地高呼:

  “刘青天主持公道……主持公道啊!”

  刘伯温车架被围的像粽子一般,根本动弹不得,只能一脸无奈的走出马车,站在上面高喊道:

  “请大伙放心,御史台定会秉公办案,决计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一定给大家一个公道!

  御史台还要办案,请大家稍安勿躁,让出街道……”

  弄了好半天,刘伯温直觉口干舌燥,这才一副狼狈的模样,挤到了御史台大门前。

  到了门前一看,好家伙,其他几位侍御史同样是灰头土脸,刚刚才赶到。

  唯独只有程宗彦衣服都没皱一下,稳如泰山的站在门前,看样子似乎早就到了。

  刘伯温一脸蹊跷道:

  “宗彦?怎么来得这么早?”

  程宗彦眼观鼻,鼻观心,一脸恭敬道:

  “大人招呼下官办案,下官自然不敢怠慢,天没亮就早早起来了!”

  刘伯温压住心头疑虑,挥挥手道:

  “人已到齐,都进去吧!”

  等进了衙门,燕飞按照事前吩咐,自觉去后堂待着,刘伯温则带着各位御史,端坐堂上。

  很快,要犯王五便被带了上来,因为两条腿都被打断,他只能被人放在地上坐着。

  要说这王五,真是生了副好皮囊,一脸横肉,胡子拉碴不说,再配上那阴狠的三角眼,辨识度极高,一看就不像好人。

  刘伯温重重一拍惊堂木,气势立马不同,朗声道:

  “堂下跪的何人?”

  “小民……小民王五!”

  或许是受了伤,王五看起来气色不太好,声音也显得有些低沉。

  刘伯温又问道:

  “你可认得红玉?”

  王五点点头:

  “小民……小民认得!”

  刘伯温见他果然很配合,心中稍安,又瞟了眼一旁的程宗彦,发现这个刺头也老老实实坐着,没有捣蛋。

  刘伯温放下心来,便直奔主题道:

  “王五!你如何认得红玉,前因后果细细讲来,不得有半句诳语!”

  王五安分守己的坐在地上,一边回忆,一边缓缓开口道:

  “小民是在码头讨生活的,大约两个月前,一位年轻女子带着小娃,从船上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