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古代言情>给秦始皇直播胡亥玩死大秦[无CP向]>第44章 八岁李隆基:“成年的我脑子没病吧!”

武周时期。

武在心里算了算。

范阳、河东、平卢,共有兵十八万三千九百。

比大唐十大军镇兵力的三分之一还多!

算出来后,武愕然看向这孙子:“来,告诉祖母,你心里在想什么?”

将近一半兵力,全丢给一个将领?

“……孙儿不知。”在一片几近凝固的氛围中,李隆基艰难地开口。

他哪里知道长大后的自己心里在想什么啊!

“孙儿只想说……”

“什么?”

“他脑子没病吧!”

武挑眉,眼角微妙地弯起弧度,似乎是被李隆基这句话逗笑了。

李隆基窥见后,心头微微一松。

上官婉儿在旁边磨墨,记录天幕所放画面。但这也没妨碍她此刻无声瞥李隆基一眼。

让她在女皇身边做女官的不是她那美丽容颜,而是她那聪慧的脑子。正如此刻,上官婉儿便看出来,临淄王未必是真觉得天幕里那位大唐天子脑子有病,而她们武周圣人也未必是被临淄王说到心坎上。

一个为自己性命有意讨好,一个像逗弄小猫小狗一样接受讨好。仅此而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伙同史思明谋反。】

【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而在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头疼地掐住自己鼻梁。

不要问他为什么头疼是掐鼻梁,就像不要问他

“明明圣宋是为了避免像唐朝一样发展成‘弱干强枝’‘内轻外重’的军事防卫格局,避免安史之乱再次出现,才收拢军权,实行募兵制。怎么就跑偏到靖康之耻去呢!”

这是为什么啊!好不容易躲开前朝掉过的坑,结果自己挖了个新坑?

赵匡胤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古怪想法:该不会后面朝代为了避开宋靖康之耻,会规避宋的一些制度,反而踩进另外的坑?

【“清君侧,诛杨国忠!”】

【范阳,安禄山一身戎甲,那肥胖得不正常的体型让他能声若洪钟般,喊出起兵口号。】

【而身为范阳、卢龙二镇节度使,河北落入安禄山手中,原本该镇守大唐北疆的十二万唐军,调转马头,携着行军时遮天蔽日的飞尘,直指长安。】

【安禄山笑得嚣张】

【“再调契丹,奚,室韦,同罗三万番兵,南下攻唐!”】

【这些,都是李隆基曾经给予安禄山的权力,番军本该是大唐征战四方的支柱。然而此刻,他们以极其凶狠的姿态对毫无防备的唐人露出獠牙。】

【安史之乱,被后世人称为中华最惨烈、最血腥的动乱】

贞观。

李世民再次哭个不停,也不知那眼中哪来那么多泪水,止也止不住。

贞观大臣们也不再坐于案后,而是齐齐站起,神情难看之余,还带着六七分肃穆。

那是他们呕心沥血撑起的大唐啊……

【安禄山连下河北二十郡。】

【又肆虐河南。期间,杀人如刈,焚庐若。】

【大唐百姓已享受了百来年安稳,陡然面对兵戈,慌乱非常,恐惧不安。】

【然而,也是大唐百姓,在大唐局势危急,叛军兵逼洛阳之际,当唐将封常清招募兵马时,不过旬日,便有足足六万人应招,皆是市井之徒。】

【一阵激昂声乐响起,是《秦王破阵乐》。】

【这些百姓一生中恐怕只有今天才是直面战士,但他们还是咬紧牙关,双腿打颤地上了战场。】

【然而,民兵如何与边关军队相比,纵然封

常清是名将,也只能接连败退。】

【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

【战于都亭邑,不胜。】

【退守宣仁门,又败。】

【先后丢失虎牢关、洛阳,封常清退至陕郡,而那些上战场的大唐百姓再也无法离开战场。】

【“长安……长安……”】

【带着绝望的哭声,他们绝望的死去,眼中始终望着长安方向。】

【那是盛世大唐的方向。】

【封常清对此时正在陕郡的名将高仙芝言:“潼关无兵,若贼奔袭,长安危矣,当弃此地,守潼关。”】

【便取太原仓钱绢分与将士,余者皆焚。二人领兵退守潼关,构筑防御军事,数次击退安禄山军马,保住长安屏障。】

【然而,出兵之前,李隆基对他们的要求是高仙芝东进平叛,封常清协同,倘若退守潼关,便是抗旨。】

南宋。

岳飞神色动容。

良久,岳武穆叹息:“史书难求,往日只知安史之乱,只知高、封二人冤死,却原来……”

却原来,和他一般,冤在分明是为国尽忠,却因君令荒唐,反被君怨。

轻轻一叹,却是无尽心酸。

副将张宪却是扬起眉毛,快意而笑:“那开元天子昔日也是明君,见到此景应当会自省,而天幕将安史之乱一事暴出,于高、封二将乃是幸事,他们总算不至于含冤而死了。”

就像……

张宪看着岳飞,笑得更灿烂了。

就像,他们岳统帅一样。

这时,忽然一片暗影投向他们,下一刻,岳云拉着好几个人奔过来,那急迫劲儿,得亏岳飞和他们之间没有隔着一道门,不然岳云铁定要破门而入。

“爹!”岳云动得比兔子还快,转瞬之间就到岳飞眼前:“这些人治眼疾很有一手,爹爹,快让他们来看看!你现在有时间能够好好治治眼睛了!”

说到此处,岳云看向天幕,简直感激涕零。

若非天幕,他爹只怕要莫须有而死,更别说好好治治这眼睛了。

岳飞昔日进广南作战,渐染瘴疠,屡中暑毒而得,每到夏月,目疾就会发作。他曾因此多次向赵构请辞,赵构不允。

……

汉朝。

霍光看到了那些民兵。

并非他多爱民,而是因为他生在大汉。

武风雄厚,崇尚公羊儒,大呼“九世之仇犹可报”的汉人,若遇到这般危国之战,也定会执起刀兵奔向战场。

大汉都城亦是长安。或许民众死前也会依恋地望向长安,望着那雄伟都城,还有那“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尽管大汉到今日从未碰到过如此危机,但霍光相信,汉人一定会如此。

……

天宝元年。

高仙芝此时刚立下功劳,升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见到天幕所放,并不担忧,反而对左右道:“圣人必然知我为何如此做,绝不会怪罪于我。”

在他眼里,李隆基依然是那个圣天子,于他有知遇之恩,选贤举能,励精图治的圣天子。

天幕无情地戳破

【高仙芝与封常清守潼关有功,不让安军进犯秋毫,然而,监军边令城却对李隆基好面子这个性子把握得非常透彻,明白倘若李隆基知晓高仙芝违抗皇命,不论他出于何等思量,是否保卫了长安,也必然会勃然大怒,治其罪。如此,自己身为监军,绝对是在劫难逃。】

【是以,边令城偷跑至长安,状告高仙芝与封常清二人,说封常清故意动摇军心,说高仙芝弃陕地而逃,将数百里之地拱手让与贼军,且盗减军士粮赐

。】

【李隆基大怒,以为二人消极应战,之前对于安禄山一个月之内从范阳攻至潼关的惊怒心惶爆发】

【“将高封二人于潼关就地诛杀!”】

【封常清接到诏令后,先是满脸迷惑,随后怔然。受刑之前,只请求留下一表,呈与他的陛下。】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

【“……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

贞观。

长孙无忌对于封常清简直一千一百个怜惜:“他临死前对于那位天子没有任何怨恨,反而是一心当个尸谏之臣,劝天子不要再轻视安禄山。”

他或许是在乎自己受到冤屈,可他更在乎潼关能不能守住,战场有没有转机,长安是否不会陷落。

他值得尊敬。

长孙无忌微微行了一礼,以示对其送行。

武德年间。

该说有其子必有其父,李渊的眼泪决堤那般哗然落下,哽咽道:“引王师之旗鼓……他希望自己死后,魂魄能随着风回归战场,击响战鼓,再次指引着将士荡平贼寇啊……”

忠臣不遇明主,最是令人惋惜。

“他如果生在武德年间,朕必好好对他!”

天策上将李世民正在拭泪,听到这话,扭过头去看了一眼亲爹。

你说的好好对他,是指像我一样被卸磨杀驴,有事二郎我的好儿子快上战场,无事秦王歇息,战事让你哥哥弟弟收尾去拿军功,这种好好对待……吗?

【待到高仙芝被拿,得知自己罪状是减截兵粮及赐物时,对着士兵高声悲呼:“尔等皆是军中人,吾是否行过此事,尔等最知。”】

【“若吾做过,尔等便言‘实’,若吾不曾做过,尔等便言‘枉’。”】

【士兵皆呼】

【“枉!”】

此时,群情激奋,最易煽动,高仙芝又在军中素有声望,倘若其以情煽之,便能致使兵变,安禄山的军队就在潼关外,直接把潼关一开,双方一个合兵,就能把那个冤死他和他友人的昏君拉下龙椅。

然而,高仙芝只是任由自己被斩,自始至终,也不愿为保命而叛君叛国。

大唐双壁不曾倒在战场上,却是倒在了自己尽忠的君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