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耽美小说>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二百一十八章 战报 ...

  管理人才,尉迟兰不仅有,而且有很多。

  想想尉迟家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人脉,但是东州就有多少。剩下的都只是隐于暗处,没挑明自己是尉迟家的人罢了。

  不然,尉迟兰在京城的时候,真就那么空闲,一有空就和一群文人墨客游湖书画?

  以前大月的时候,还有些人清楚。

  但换了朝代,大月原先那些知道许多密辛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就算知道的,怕也在暗中等着看尉迟兰给姜国添堵。

  姜国接纳前朝旧臣的口子又一直不大,他们就算想告密,也没有门路。

  再说世家大族哪怕门头没了,心里头可清楚。但凡靠着告密上位的,脊梁骨都挺不直,得被人戳几辈子。

  就像常王妃薛氏,她可以荆钗布裙,可以给竺年下跪,但名誉是比性命更重的东西,让她丢弃掉这一些去逃命,是万万不能的。

  相比较竺年从别处调集来的人,尉迟兰手下的人对姜国的环境更加了解。

  姜国皇室被世家挤压,姜卓只能拼命南下伐月,求得一线生机。

  在此过程中,姜国的国力被抽空,拿下大月之后,他心里面堵了一口气,就把姜国旧地晾着,等着哪天那些老世家们受不了来向他认错求饶。

  哪怕没有被作为战场,但姜国旧地的无数男丁不是作为士兵,就是作为厢军等劳役,死伤无数。

  不知道有多少人回不来。

  有些侥幸活命的,干脆在大月落地生根的也不少。

  更有许多世家大族干脆举家南迁。

  留下的姜国旧地那么广袤的地方,已经变得空心化。

  大量的城池,有些连守城门的都没几个。

  北境尉迟这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在大平原上来去如风,如入无人之境。

  尉迟兰本就不是依靠个人勇武的将领。

  他书读得多,都能给竺年当先生,又能和竺年这个机会主义者格外投机,在打仗这件事情,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竺年手下有一批能言者,只能发动常规性精神攻击。顶多配个喇叭,配个唢呐,攻击距离更长一点。

  尉迟兰手下也有一批能言者,也能发动精神攻击。

  不过他的能言者都是读过书的,甚至结合了竺年说的某些心理学知识之类,另外培训了一番,已经成长为了一群真正的说客。

  类似乐云等大和尚,现在都是直接归尉迟兰管辖。

  除了这些宗教界人士,尉迟兰手底下最强的,是一批真正的学问家。在学界,报出名头能抖三抖的那种,是天下读书人的标杆。

  僧众有信徒,学问家自然也有学生。

  这些人在姜国早就已经活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配合尉迟兰的军队,不仅不需要多花费什么力气来攻打,而且直接就有成套的管理人才。

  很多地方的百姓甚至都没觉得有什么区别,只看见来了一支骑兵,过两天就走了。

  等看了告示之后,才知道:“咦?咱们被攻打了?啥时候的事儿?”

  “哦。那咱们换了个皇帝?”

  “现在皇帝叫啥?”

  “来打咱们的军队叫啥?”

  “北境尉迟。”

  “不管叫啥,领头的那个将军真俊!”

  “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俊俏的郎君。”

  “可惜不多待几天。小老儿家中闺女长得可水灵……”

  北境尉迟的到来,似乎只给姜国旧地的百姓们增加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只有官员们忙得团团转。

  他们需要重新规整自己的权责,方便和整个南王府的体系接轨,各方面的土地、人口之类的资料,也要一并重新整理核对。

  现在本来就是春耕,是一年中最紧要最繁忙的时节之一。

  另外他们还需要接收来自南王府关于水利和交通的支援。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类似梨园的学校、医馆,乃至于文娱的经验已经逐步成熟。

  从学校建设、改建,人员招聘,社会福利设施推行,除了官员瞬间变成老黄牛之外,当地老百姓们只感觉:“新皇帝好!”

  至于钱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当地一些做尽了坏事的豪强身上,从一些反抗到底的死硬派身上,从一些身家性命和姜国绑在一起的家族身上。

  以姜国的财富构成,绝大部分的财富都集中在最上层的统治者手里。哪怕是卫州那样富庶的地方,普通百姓无论城内城外,生活都只是在温饱线上下。

  用竺年的话来说,双方生活在同一个地点的不同世界。

  攻下一座新城之后,尉迟兰在一处大宅中暂时休整,看着护卫把一箱箱珠宝首饰等等贵重物品搬出去,队伍不见首尾。

  现成的金银铜钱、布匹绢麻一类,会登记造册之后直接用在当地。

  剩下一些不好计价的东西,譬如珠宝、古董、文玩之类,会装箱运走,统一保管起来,等后续再安排。

  另有一些同样会被运走的,是大量珍贵的书册。

  他坐在书房里,微微叹息。

  身边一名头发花白五十来岁的老者捋着自己的胡须,笑眯眯地喝茶:“芳儿有哪里不满意?”

  他是尉迟丰给尉迟兰找来的先生,被贬谪的大学士,吴灲;也是竺年大姨夫吴烨的兄弟。

  芳,是他给尉迟兰起的字。只是尉迟兰并不怎么用,尉迟兰难得听见有人这么叫他,还有些不习惯。

  “不是不满意,而是觉得此间的百姓太苦了。学校、医馆一年的花费,不及这一箱子的金银。权贵把金银埋在地里,也从未想过拿出一点来。这些百姓勤勤恳恳一年,赚十个铜板要交给他们七个。我现在只给他们一个铜板,百姓们就感恩戴德。”

  老者看着尉迟兰,身形瘦小干瘪,眼睛眯起来的时候,像是和脸上的褶子融为一体:“升米恩斗米仇,一次不用给太多。”他喝了一口茶,慢慢抿甜滋滋的小点心,眼睛更是直接眯到看不着了,“你再跟我说说你家小王爷。”

  尉迟兰想到竺年,眼角眉梢都带着笑,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干脆就顺着话题说起梨园:“我现在做的这些,不过是照葫芦画瓢。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还得再具体定规矩。”他看小老头抿着点心,瞧着慢吞吞的,但一会儿的功夫就没了半盘,立刻走上前把点心盘子收走。

  身为一位有学识有名望有包袱的大学者,吴灲没有跳起来破口大骂,而是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学生:“先生在苦寒之地数载,想吃口甜的多不容易啊。”

  尉迟兰抿了抿嘴:“您是王侯将相的座上宾,行李重到搬不动,苦什么?”

  他印象中的先生是很严肃很正经的一个人。就这么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吴灲也看着自己的学生。印象中的学生说话谦恭有礼,绝不至于这么直接。所以,怎么回事呢?

  那个小王爷的影响真就那么大?

  身为传统北地人,吴家虽然没落,但好歹祖上曾经阔过,到现在大小也算是个士族。

  吴灲一辈子没去过南地,没接触过南地人,后来哪怕相对自由,也没想着去南地,而是选择去姜国。

  在他的概念里,南地人依旧和野人差不多。蛇虫毒障之地,哪怕是首府梁州,古时也是作为发配贬谪之所。

  正经人好好的,怎么会去南地呢?

  虽然理智上,他在大月朝中的时候,翻阅过许多南地的资料,知道这个地方不至于如此,但见多了鲸鱼骨头、鲨鱼骨头之类的神奇动物,总觉得那是一个奇幻世界。

  在那种世界里成长起来的小王爷,有些奇幻想法做法倒也不奇怪。

  瞧瞧他们盛元长公主和文阳公主两位正正经经的公主,到了南地都变成那样了。

  不过小王爷的想法和做法,听着不错。

  究竟是真不错,还是自己学生美化得不错,他得亲自看看才行。

  吴灲心里面转过八百个弯,眼看着学生铁了心不会把点心还给他了,就擦了擦手,提笔在舆图上画了几个箭头,开始跟他说接下来会遇到哪些城,里面需要注意哪些势力,哪些可以拉,哪些需要打,这些势力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等等。

  这其中的绕绕,没一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是永远也搞不明白的。

  所以大部分军队攻打收服一个新地方,都是干脆把本地势力消灭,再亲自管理,或者干脆扶持一个听命于自己的本地势力。

  这么做简单粗暴,但攻打损耗高,后续管理后遗症多。

  若是有吴灲这样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甚至已经找好了带路党,尉迟兰攻城略池的成本就很低。人员伤亡数量低到许多老将都不敢置信的地步。

  这其中固然有姜国旧地军队尚未恢复的原因,也有前期工作做得好,抵抗少的因素。

  要说尉迟兰受到竺年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竺年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命是很宝贵的,能少死点人就少死点人”。

  吴灲这一次对尉迟兰讲了很多。

  哪怕是尉迟兰博闻强记,这一次也不得不记了许多笔记。

  等有人进来叫他们去吃晚饭,两人才发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炖得酥烂的红烧羊肉,吴灲一个人吃了一大碗。

  瘦巴巴的小老头,饭量比尉迟兰还大。

  吃过饭,两人也没休息,又说了两个时辰。

  末了,尉迟兰问他:“先生想去哪儿?”

  现在姜国旧地这里正在打仗,哪怕大环境还可以,但流寇之类的只会比平时更猖獗。吴灲也不指望一群亡命之徒会认他的学问,还是需要人马保护他的安全的:“想去南地看看。”

  至于怎么走,小老头没什么概念,理所当然让学生解决。

  尉迟兰就拿了一副大一些的舆图出来:“往后天气一天暖过一天,倒是适合从阳州走,就是这一路过去远了点。”

  吴灲也看舆图:“路还是挺平顺的。从阳州走……东萍府现在能用?”

  “不走东萍府。”尉迟兰用笔杆比划了几个地方,“到了阳州,走台阳就有一条道到海州。海州那儿大道都修好了,还有两个大海港。这边极东港是走货的。您要是想舒服点,就从海首港走,这边有一部分货,不过也载客,都是大海船。先生,您真该去看看海。”

  吴灲是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人。

  年轻时候,他也是一心上进,只求着恢复家族往日荣光。等后来被贬谪到黑荥州,遇到尉迟兰,心里面也不是没想着通过这个学生,来光耀门楣的念头,不然他也不会把那些当皇帝的东西教给尉迟兰。

  一直到最近几年,大概他走得地方多了,见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多了,他的想法才有了改变。

  他看着提到大海之后,眼睛里都有了光的学生,说道:“竺年,会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你该想想年号了,字也得另取。嬉年?哪有叫这个的!”

  “是。不过糕儿不在意这些,上面还有父王在,倒也不急。”

  吴灲对权利非常清楚,也清楚尉迟兰清楚,听他这么说,知道他肯定不是感情用事:“你自己心里面有数就行。”想到尉迟兰提起竺年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觉得没什么好多说的,最后还是回房休息去了。

  小老头一把年纪,可经不起那么折腾,倒是可以去看看那位小王爷折腾出的花样。

  海州那种不毛之地,竟然也有海港了?还是两个。

  小老头两个都要去看看!

  目送走了吴灲后,尉迟兰没有回房休息,而是让随从收拾好桌面,自己开始提笔写信,不是写给竺年的,而是写给姜卓的。

  随从是祁二宝认下的两个养子之一,祁杨。原本不大一点的小孩儿,不过几年时间,已经是个挺拔的少年郎了。

  他功夫不错,这次就跟在尉迟兰身边学习。

  可是来之前,养父没说要跟着尉迟先生学这个啊?

  他学习没他的弟弟祁柳和妹妹祁海棠快,但至少字都认全了,看懂信不是问题。

  每次看尉迟兰给姜卓写信,他都满脸纠结。

  信上的内容很清晰,就是战报。

  中间衔接的语句里,还带着许多脉脉温情。

  但以祁杨粗浅的文化水平,可以把信简单翻译为——来打我鸭!

  对,还得是他们小王爷那种贱嗖嗖的语气。

  尉迟兰当然没这么好心,给姜卓写战报。

  他又不是给姜卓打仗,是在打姜卓的江山。

  战报的内容今天打了哪里,昨天灭了多少人,这天又占下来了什么地盘,百姓纷纷纳头便拜,官员望风而逃之类,其中有真有假。

  偏偏尉迟兰文笔极好,本身还是个会写话本的隐藏高手,他又熟悉军队,又熟悉朝政,编的战报比真的还真,偶尔还有配图。

  仗着黑荥关被他卡着,两边通信中断,他就这么起码一天一封地往京里送,以期气死姜卓。

  姜卓拿着单方面通信,刚开始气到随身带着御医。

  一些大臣每次读完信之后,没病的都要气出病来。

  不过到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物,多看几封之后就麻了,还能根据信的内容分析其中的真假,推测尉迟兰究竟打到了哪里。

  要说对姜国的了解,那肯定是他们比尉迟兰要了解得多。

  正因为了解,他们才愈发分辨不出尉迟兰战报中的真假,感觉其中提到的情况确实如此,某个官员也确实胆小如鼠,某个家族也确实不堪一击。但尉迟兰能有多少军队,他们大致还是能算清楚的,不太可能分兵。

  所以绝不可能今天打了北边,明天又去打了南边。

  按照他们的判断:“尉迟兰应该会先去上都救嬉王。嬉王一个人,再怎么厉害,有二皇子殿下带着起码三万军队守着,晾他插翅难飞!”

  夕照原那个地方,看着距离上都近,若是靠着两条腿跑,跑上一天一夜也未必能跑到。沿途也没什么村庄,也就没有什么躲藏的地方。

  再说竺年要是逃窜,敢往上都走吗?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去夕照原外面的森林。

  那种地方,尤其是冬天,进去深了还能出来吗?

  “夕照原位于高处,尉迟兰想打,地形吃亏。上都城高池深,只需要守住即可。”

  “咱们在这边消息不通,二皇子和常王都在北边。周围那么多人。尉迟兰就这么点人,敢在上都待多久?”

  “那要是尉迟兰不去救嬉王呢?”

  “呵,一条养熟了的狗,怎么会不去救自己的主人?”

  姜卓也觉得问题绝不至于战报中所说那么严重,但应该也不会如这几个人说得这么轻松。

  他的视线投向北方,在他的正前方,距离一天距离的地方,有五十万大军。领头的是曾经大月的镇北王。他现在还摸不清楚这人的想法,究竟是要反姜复月,重新拥立宋淮;还是自立为王;或者干脆是投靠了竺年?

  目前看来,是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点,也不知道这两人是什么时候搅和到一起的。不过竺年嘛,讨人喜欢是很有一套的。

  为了这五十万人,他干脆把朝廷搬到了这么一个正在由小村子往集镇发展的地方。

  村中百姓已经全部迁出,原本的村落变成了临时朝廷。

  村民们近一两年通过往来船只赚了钱之后改善的房屋,在君臣们眼中简陋到不行。

  低矮的房屋,大量土坯建造的房屋,没有宽敞明亮的琉璃窗,连门窗都低矮窄小。

  他们白天聚在村子里唯一的砖瓦房内,还得点上蜡烛来照明。

  再远处,那是北部六州连同蒙山组成的天堑。

  越过蒙山,才是他的国土。

  尉迟兰如今仗着山水阻隔,正在他的国土上横行无忌。

  他有一种直觉:“如果竺年跑了呢?”

  有人下意识反问:“往哪儿跑?”

  “不用去管他怎么跑的。朕问的是,他要是跑了,会怎么样?”

  精神颇有点不济的姚尚书挺直了背脊,语速略慢地说道:“首先,尉迟兰就不用去救嬉王,甚至不用去上都。嬉王要是能跑掉,以他的本事,也不用人接应。”他年纪大了,打仗的本事比这一屋子的人都要大,“常王和尉迟邑将军被安昌牵制,顶多只能去一个。常王手下的常水军,骑兵不多,对上尉迟兰怕是要吃亏。”

  这话说得委婉。

  在座的都知道,姜卓对于自己的皇长子还是有点小特别的。就封的时候按照没越界的顶格给的资源,等后续姜扶去守卫州,给钱给人就有些肆无忌惮。

  确实,姜扶手下的骑兵没有多到夸张,考虑到要对付同样以骑兵为主的安昌军,也合情合理,但骑兵的数量绝对不少,在后勤等其它方面甚至要远远优于尉迟邑。

  毕竟一个是姜国的大皇子,一个是前朝降将。

  说尉迟邑是降将都是客气。

  姚尚书的真正意思,其实是姜扶的作战经验少,直接对上尉迟兰肯定会吃亏。

  朝中文官们会以为尉迟兰是只会风花雪月的公子哥,整天围着竺年转,做一些妇人行事。但经历过当年黑荥关一战的他,是绝对不会忘记那位的本事。

  “尉迟邑将军这两年被安昌军拖着打了这么久,是疲军。对上尉迟兰,也没有绝对的胜算,但是可以先磨一磨。”

  姚尚书的这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让尉迟邑去消耗尉迟兰,等消耗得差不多了,别人再去捡漏。

  反正一屋子都是自己人,倒也不用说些好听话找补。

  他们这么说的时候,压根没想到尉迟邑此刻正被关在新修好的高墙外,急得只能跳脚。

  怎么回事?!

  他出石原的时候,墙明明距离这边还远着呢。那时候虽然天气还没变冷,但修墙的速度明明已经变慢了很多,等到冬天,修墙的事情应该完全停止了才对。

  这会儿地上的草才刚冒芽,应该才刚开工才对。

  尉迟泰河一听尉迟邑来了,立刻从一旁的营地策马快速冲上城墙,到了上面才刻意调整成慢悠悠的步伐,对着一脸懵逼的尉迟邑招呼:“小叔叔,新年好鸭~”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ˋωˊ:我语气怎么了?

  糕儿ˋωˊ:我是个正经人,语气都超级正经的!

  先生(づ ̄ 3 ̄)づ:糕儿说得对。

  糕假爹(╯‵*′)╯︵┻━┻:优美的姜国话.JPG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