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耽美小说>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九十九章 集体婚宴 ...

  竺年前脚到银城,姜卓的赏赐后脚就到。

  吃的穿的用的,拉拉杂杂几十个箱子,据说更多的留在京城王府里。

  明显瘦了一圈的尉迟兰抬手就捏了捏竺年的肩膀:“父皇待你倒是好。你干什么了,给你那么多好处?”

  竺年被他捏得缩了缩肩膀:“昨天晚上不都跟你说了嘛。”装什么呀?不就是想找个由头,可以胡天胡地,再海吃海喝♂嘛!

  连着两天可不行!

  他是个内心柔弱的老年人,要养生要克制。

  尉迟兰瞧他这个样子,就暂时松了口,决定等会儿再找个理由。

  这次竺年离开的时间比预料得要久,他写了好几封信催,感觉功课都已经能催来了,偏偏催不回胖狸奴。

  几名御林军见两人说了没几句话,又抱上了,全都目不斜视。

  抱上怎么了?

  抱一抱总比折腾他们这些人来得强啊。

  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御林军而已啊,有什么错呢?

  京城是王爷自己去的,又不是他们逼的,折腾他们做什么呢?

  他们既不是尉迟铁骑,骑的马也不是黑鸦、雪鸦那样的神驹,甚至都不能算是正经的公马,而是公公马!

  去吧,去折腾王爷去!

  狠狠折腾!

  最好两个人都别出门了!

  竺年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只能被心眼特别多的蛮蛮仗着他心软,被欺负了又一个白天又一个晚上。

  他本以为,吃饱喝足之后,尉迟兰的胃口就能变得正常一点。没想到睡觉的地方已经从炕换到了床,从银城换到了银湖小城,尉迟兰依旧保持着好胃口,简直把年糕吃出花儿来了。

  五月的银湖小城已经不像去年那样萧瑟。

  开凿运河挖掘起来的石头垒成了一道道的墙,挡住了风。

  挖出来的泥土,变成了滋养草木的源泉。

  有人带来了两窝蜂,在各种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花上忙碌。

  竺年看到几个小孩儿摘了一些野莓果,警告他们不要去招惹蜜蜂。

  没想到小孩儿看到他比看到好吃的野果子还高兴,大声叫到:“先生,王爷在这里!”

  小孩儿的声音穿透力极强。这些小孩儿也不知道是不是生长在旷野上,肺活量比普通小孩儿更强一点。只一声,竺年就感觉能传到银湖对岸。

  “卧槽!”他低骂了一句,“小叛徒!”

  “嘻嘻。”几个小孩儿跑过来,手拉手围住他,“先生说,找到您就给糖吃。”

  “臭崽崽!”竺年骂归骂,没有逃的意思。

  他也知道尉迟兰不是找不到他,就是给他放风呢。

  银湖周围一目了然,能有什么地方躲人?

  大概御林军和长随他们也是一样的想法,成天摸鱼,也不随时派人盯着他了。尤其是御林军,借口进药材,组了队去坪阳县打猎。

  唔……姑且当他们是去打猎吧。

  瞧他们去的方向,希望不要被姨夫给打死。

  他看着孩子们摘了一会儿野果子,就见尉迟兰骑着马过来:“这点路还骑马?”

  尉迟兰甩个他一个包袱:“走,咱们去军屯住两天。”

  竺年接过包袱上了马,让小孩儿们赶紧回家,跟着尉迟兰骑了一段:“能去?”

  “能。”尉迟兰露出一个端庄的笑容,“蒋五邀请我们去参加集体婚宴。”

  蒋五,就是蒋军官。

  集体婚宴这个事情,是竺年随口提了一嘴,先是被赵县令学了去,在银城给有需要的家庭操办了一场。

  酒席由食堂操办,嫁妆聘礼等物品,由主办方统一采购。

  这样一来,免了攀比,酒席也体面还热闹,大批量采买东西价格更便宜。

  不用怎么计算,长眼睛的一看就知道,比自家操持要划算太多。让几家觉得花钱太多的人家悔得肠子都青了。

  最让人眼红的是那些漂亮体面的新郎新娘穿的婚服,只需要花不多的钱,就能够租借。要是舍得再花一点钱,还能租双方高堂的礼服,连孩童的礼服也都有。

  那通红的一身,可比他们寻常结婚身上只是带一点红气派多了。

  别看许多人家过日子都精打细算,在这方面倒是舍得花钱。那些没参加集体婚宴的人家,后来起码都给新郎新娘租了礼服,大部分是连着双方高堂一起租的。反倒是年纪小的孩子们都没给租。

  小孩儿们手脚不知轻重,穿坏了弄脏了,可要扣押金的,不老少钱呢。

  由于这一次集体婚宴太过成功,已经有些时日没回军屯的蒋军官,想起自己还有个军屯了,觉得能照着搞一搞,反正也不难办。他在书院里成绩不如何,那也只是和同学们比,到底也学了点东西,这次回去操办,像模像样。

  除了邀请竺年和尉迟兰之外,他还邀请了不少银城中的人。

  赵县令夫妇因为公务,没能成行。其他大部分人都给了了子。

  这个时间对银城来说刚好,沃州那边已经瞅到了暑气,他们这边正适合踏青郊游。

  军屯距离银城不远,但是环境要比军屯好很多。虽然土地不算肥沃,但比石头滩好多了。

  竺年注意到他们种的粮食不多,都是高高的牧草。

  蒋军官显然对这些牧草很得意:“咱们这儿以前都是种粟米,一年到头打不了几斤粮食。还是王爷让咱们养驴子,才想到干脆种牧草。这牧草是我精挑细选的一种,就数这个季节长得最快,几天就能长半人高。可惜咱们这儿雨水少,不然有一种更好的,产量更大。这种草,用来喂驴子、喂鸭子、喂鹅都好。”

  他说着,把在割牧草的一个人叫过来,等他走近了看到还在啃牧草略粗的茎秆,就骂:“怎的跟牲口抢食吃!”

  那军户被骂了也不怕,笑呵呵道:“可甜了。给您割几根尝尝?”

  蒋军官当然不会去吃牧草,带着竺年他们一路走,一路介绍如今已经像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军屯。

  田间一片油绿,道路宽阔平整,每每交错处都有一棵杏树或是榆树、槐树之类。

  “还是种这些实惠。有花儿果子吃,到了夏天也能方便乘凉。”

  穿过田地,入目就是一大片平整的水泥地。此刻外面已经搭了好些棚子,摆了一些锅碗瓢盆,架了行灶等物。

  “这里操练的时候就做演武场,农时就做晒场。明天就在这儿办集体婚宴。边上就是仓库。养殖场味儿大,靠河那边,不在村子里。”

  军屯人很多,比银城的人更多。尤其在红四他们的刻意经营下,这个军屯的人口已经远超其他军屯。

  蒋军官觉得军屯能有今天,全是他的功劳,经过一处就给竺年他们指一处。

  “这是幼儿园,这是小学。附近几个屯的人家,都把孩子送来。等今年农忙过了,我准备让他们在边上再盖个女学,让他们把姑娘都送来。这样咱们屯里的小伙儿就不愁找媳妇儿啦!”

  不得不说,现在军屯的样子比起竺年当年来的时候,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子。

  军屯里到处都是扎扎实实的砖瓦和石头垒的房子,完全不见土坯房的踪影。门前屋后种满了各种蔬菜花果。

  跟来的小张公公说道:“倒是比许多城里都敞亮。”

  蒋军官笑得见牙不见眼,朝着竺年和尉迟兰拱了拱手:“得亏银城,不然咱们种这许多,能卖给谁呢?”

  军屯这里交通不便,附近的军屯情况也差不多。赶集也比别的地方要少,哪怕是一些行脚商人,也不太愿意来这边。他们采买东西,就要比别处难。

  现在有银城找他们买东西,他们可以自己去外面买了倒卖给银城,也可以自己种东西卖给银城。

  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吃用,赚的钱并不很多,但是比起原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他在书院也不是就学了些怎么写公文,是认真学了东西的。赚来的钱,重新用在民生上,大家日子有奔头,自然就能越过越好。

  把钱揣到自己兜里有什么用,在这地方能有处花?

  还是指着这点钱交上去,能换个好差事?怕是走人情都不够。

  不如这么实实在在的,将来在银城混一份好差事更有盼头。

  马上就要办大喜事,屯外面看不到太多人,一进到村里面就热闹极了。

  几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和妇人,正在把流水样的牲口宰杀清洗,有些孩子要往这边跑,都被人赶走。

  蒋军官闻到宰杀牲口的味儿,就带着人绕开:“走这边,先安顿下来。”

  村里面房子齐整,但是都不算大。哪怕是蒋军官自己的屋子,也只能挤出两间客房。

  竺年他们就必须得分开安排。

  红四说道:“王爷和先生来我家住吧?正好瞧瞧我新打的家具。”

  作为军屯里最上台面的木匠,红四家的屋子包含了一个不小的木工作坊,围起来的院子倒是比蒋军官家的更大一些。

  和银城的小院类似,前面是住家,后面另外开了门,做为作坊,中间用角门隔开,两边不影响。

  作坊里显然平时有不少人做工,不过现在都在忙明天集体婚宴的事情,这会儿一个人都没有。

  红四这里最妙的是,作坊连着一条河,架了一台水车,搞了个水磨坊。

  竺年就蹲上了,开始拉着红四开始讲一些别人都听不懂的话。

  蒋军官只能带上其他人去安排住处。

  小张公公必然是要和他们住在一处的,就随同红四的妻子去张罗房间。

  年轻的妇人面容微黑,眼睛很亮,两个孩子都不大,手边牵着一个,怀里抱着一个,招呼小张公公:“屋子都提前收拾过了,被褥都是新的。茶水果子都是自家种的,放这儿。您瞧瞧还缺什么,跟我说。”说着,就抓了一把果子塞到二牛手里,“这小郎一看就文静稳重,跟咱们屯里的皮猴子不一样。”

  二牛头一次被人叫小郎,面红耳赤地收下果子,半天才叫了一声:“谢谢姨。”

  红四媳妇“唉”了一声,又去拿了个木头小玩具塞给他:“拿着玩儿。”拍拍手边大一些的姑娘,“大妞,带哥哥一起去玩儿。”

  “好勒!”还不到人腰高的小丫头,伸出圆滚滚的手就去拉二牛跑。

  小张公公跟着去看了一眼,发现现在不用的炕屋,上面堆满了许多木头做的小玩具:“四哥有心。”

  红四媳妇笑道:“他也就这点手艺强。”

  他们聊了一会儿,竺年和红四就从水磨坊里出来,转身又去了作坊里。

  尉迟兰看着样子明显是想去别的地方溜达,结果还没走出两步,就被竺年叫了进去,进去前还抱怨了什么。

  小张公公离得远,没听清,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事,就径自去整理东西。

  两个长随被安排在隔壁人家,过了一会儿才安顿完过来。竺年和尉迟兰拉拉杂杂的小东西很多,哪怕只是在外面简单留宿一两天,也得好好收拾。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在水磨坊里的不是三个人,而是四个人。

  多出来的一个是熊北北。

  高大壮硕的汉子一段时间没见,相貌像是完全没变,坐着也像一尊铁塔,压迫感十足。

  水磨坊里空间不大,一筐一筐排着许多人家待磨的米面。

  红四守着一扇窗户望风,外面河对岸的林子里,一个树上一个草丛里蹲着两个人在观察周围。

  熊北北是直接负责统筹整个东部各州军队的人,从新兵招募、后勤补给,到练兵、布置、工事等等一清二楚。

  听他直接讲述,比看几张小纸条传递的情报,更加详细精准。

  他还带来了最新的舆图。薄薄的丝绢放在一根细竹竿里,得四个人拉着角一点点展开才能看全。

  “这样的话,可以动一动手。”光说不练假把式。

  竺年琢磨着往哪里打才好。

  熊北北说道:“这一片的匪寇都已经荡平了,想要再找对手,只能出涉阳关往北。”

  往北是哪里?自然是姜国。

  涉阳关外,那是老熟人茅家的地盘。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茅家经过两三年的发展,显然已经缓过了最痛苦的一段时间。虽然丢失了许多朝廷方面的利益,但至少趁着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月地的时候,他们保住了自己原有的地盘,没有被其他大世家瓜分掉。

  熊北北显然已经派人去探查过了:“还以为茅家人都死光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才。这人能把金城运作成这样,很不简单,有机会得去见见。”

  竺年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见过的。”

  “啊?谁?”

  竺年语调怪异:“是原先咱们家的猫猫啊。”

  “猫猫?”熊北北转了个弯,才猛地反应过来,“茅高远?!”

  这一下连红四都转过头来。

  要说熊北北,其实和茅高远不熟。茅高远是竺年的伴读,是竺年到了南王府之后的事情,之后也一直负责南王府的相关运作。熊北北则是跟着竺瀚和罗英行军作战。

  反倒是红四,由于红组有时候会跟在竺婉身边,倒是和茅高远有过不少接触。

  “嗯。”竺年小声抱怨了一句,“为了从吏部拿到名单,可不容易啊。”

  他前后搞了多少次事情,连后宫的名册都拿到了手,才拿到了一份不完全的吏部的名单。好在年轻候缺的部分,他应该已经全了,剩下的看具体运作。

  不过茅高远逃到迁山还能活命,也不容易。

  红四不太明白:“茅高远不是茅家分宗?怎么轮得到他去坐镇金城?姜姑姑呢?”

  “茅家本宗的男人差不多都死光了,剩下几个当年不足十岁的小孩儿,被姜姑姑一并带到了京城。本来姜姑姑应该已经放弃了金城,她也守不住,带着家里的姑娘们在京城卖女儿呢。”

  竺年这话说的不好听,但就是事实。

  茅家的家世,卫氏能看不上眼,其他人还是得高看一眼的。

  哪怕时至今日,茅家的当家主母照样姓姜,正经王爷的女儿,是个郡主。对于战争中新晋升的新贵们,茅家高不可攀。要是能够求娶到茅家的女儿,无疑是光耀门楣的大事情。

  姜姑姑就想着靠这种联姻的方式,来拉拢聚合势力,等家中的子弟成长起来,再重振家业。

  这种想法不能算是错,但时机错过就没有了。按照她的布置,等过了三五年,茅家原来的地盘早就被人吞个干净。他们无论是想恢复旧家底,还是去别处抢地盘都极难。

  茅高远就是瞅准了这个机会,把金城抓在手上。

  但现在金城既然稳住了,姜姑姑和茅高远之间总还有一番争斗。

  熊北北说道:“蛇鼠一窝。用不着他们窝里反,我直接去把他们一窝端了。我会尽量动静小一些,金城那一片地方男人已经不多了。茅高远既然是‘自己人’,想来比较好说话,倒也不是不能留他多活一段时日。”

  红四奇怪:“茅高远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人吧?”

  竺年说道:“茅高远识时务,太懂权衡利弊。只要情势比人强,他自然知道该怎么选择。”

  打工仔有什么错呢?无非就是爱跳槽罢了。

  就是跳槽前坑了一把老东家,让老东家不太痛快。

  到这里,几个人不能再停留了,装模作样地拿着一沓红四早就画好的图纸离开。

  小张公公和长随已经整理好了房间,出门接人的时候特意看了看图纸,发现上面有红四和竺年的两种笔记,竺年的字更多一点,觉得还是和以前一样,大概是想起要做什么了在那儿商量。

  角落里还有一些尉迟兰笔记的草稿,计算一些他们看不明白的数字。

  晚上,竺年他们还去准备婚宴的棚子里转悠了一会儿。

  等第二天婚宴的时候,两人还给新人们发了红包。

  大红色绣了彩色鸳鸯的荷包小小一个,里面是精巧的金子打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东西不大,对竺年他们来说谈不上贵重,但对军屯里这些吃饱饭都没多少时日的人家来说,已经是闻所未闻的好东西了。

  别说新人,就是蒋军官瞧得也眼热。

  小张公公和长随们倒是不觉得有什么,顶多觉得竺年在银城的集体婚宴上没这么大手笔,也不知道是没想到,还是没来得及准备。

  竺年则是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双标。

  银城里的那些人,说到底也不是自己人。

  军屯里的这些才是真正会给自己拼命的自己人,为了自己甚至拖家带口放弃南地的家业,跑来北地这里隐姓埋名。要不是怕出格,他还觉得给得少了。

  当然,红四他们可不这么想。

  军屯之所以能够弄成现在这样,难道真的是靠他们这两年和银城做生意赚来的?

  没有他们王爷的支持,他们哪来的钱盖房子?

  就算有钱,按照现在水泥和防火砖的紧俏程度,他们也买不着啊。

  也就蒋军官好糊弄,觉得房子用上一点石子儿,就能不花几个钱盖起来;觉得那么好的牧草,就是随便从地里面拔两根草的事情。

  除了买东西确实不怎么方便,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可一点都不比在南地差。

  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医馆。大夫还能直接去银城跟人学,只要有点基础,就怕你不去,完全不用担心不教的。

  靠着学校和医馆两大杀器,他们就能理所当然和周围的军屯加强往来,慢慢就能把这些原本已经控制在姜国手上的军屯,重新拉拢到自己手里。反正他们原本的基础,就是竺年打下来的,完全没有障碍。

  不能说指着军屯给姜国造成什么巨大的破坏,至少能够发展出一个比较不错的后勤基地,还能在必要的时候掩护一些人马。

  上次就是时间太短了,但也保障了镇北王府的安全撤退。

  婚宴结束又休息了一晚,竺年他们回到银城,发现人少了很多,叫来赵县令问了一声。

  赵县令说道:“上头来人,说是另有安排,都给装走了。过几天给咱们装厢军来。”

  厢军这事情,他们从年前开始准备,结果眼看就要入夏了,才算是有了消息,也不确切。

  “过几天”这种描述,很多时候过了几个月也叫过几天。

  竺年看着码头原本剩下不算多的工作量,眼看着就要拉长不知道多久,手指头搓了搓。

  能一下子调走那么多匠人,显然是他野爹的手笔。

  但是野爹一下子要那么多匠人去做什么?

  修码头?往哪儿修?

  赵县令看着他明显不愉快的表情,低着头不敢吱声。觉得当这个县令也太难了,还不如简单当个大夫轻松。

  还好竺年没为难他,很快就让他走了。

  这会儿工地缺少匠人,运河挖掘的人也不多,一向热闹的银城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过了一个月,天气开始燥热。

  厢军送到了。

  竺年让人挨个清点造册,从傍晚船靠岸,一直清点到第二天中午。

  负责押送的年轻军官陪着熬,越是清点,他的脸色愈发难看,想发作又忍了下来。

  竺年倒是笑嘻嘻的,清点完直接把名册拍在他脸上:“眼睛瞎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  蒋军官(≧ω≦):这是我干的,那也是我干的。

  蒋军官(≧ω≦):我超能干!

  红四o(* ̄▽ ̄*)ブ:是是是,都是您的功劳。

  红三o(* ̄▽ ̄*)ブ:是是是,您最了不起。

  红二(。?ω?) :道理我都懂,为啥又轮到我做厨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