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寒门状元>第519章 凡上位者,皆需了解百姓之苦
  周道登此言一出,工部尚书左兴国便立马上前一步躬身拒绝道。

  “陛下,我大周打造宝船耗资巨大,如今我大周可用宝船仅有三艘,若是调拨一艘给宁波市舶司,是否有些不妥啊?”

  作为五大国公之中心眼最小的英国公瞧见左兴国不同意后,他瞬间就想起了那天左兴国从他们五军都督府捞走的几十万两银子。

  你当日给我添堵,拿我们做枪,从我们五军都督府捞走了几十万两银子,那如今就怪不得我们了。

  想通之后,英国公主动上前一步,先是不爽的瞥了左兴国一眼,接着才看向仁治皇帝奏请道。

  “陛下,老臣以为周阁老此言妙哉,我大周宝船在大周周边的国家眼中,是和平与礼法的象征。”

  “如今我大周再启宝船,其实也是先礼后兵之道。”

  “是给周边诸多藩属国的一个警告,若是再有不臣之心,那就休怪我大周无情了。”

  吴国公瞧见英国公比自己都积极的态度,他就大致猜测到了英国公心中所想。

  真不愧是所有勋贵之中心眼最小的一个。

  随后,吴国公也跟着上前奏请。

  “陛下,臣亦同意调拨宝船之事。”

  “再者说,宝船这等死物,建造出来的目的不就是给我们使用的吗?”

  “难不成造出来之后就是摆在那里让人看的?”

  “若真是如此,那我们还大费周章的造宝船做什么?”

  吴国公话音一落,朝堂内的其他朝臣也都纷纷进言。

  这话说的有道理,这东西不用,你造出来干什么?难道是作为你工部牟利的工具吗?

  “陛下,臣附议,若是这些宝船造出来真的只是让大家看的,那这宝船不要也罢。”

  “若是宝船无用,那臣恳求陛下停发宝船修建费用。”

  左兴国瞧见英国公与吴国公二人那坚定的态度,再看看周围这些朝臣激动的表情。

  他心中了然,一个必定是为了上次那五十万两银子,一个应该是为了让自己的宝贝嫡孙更安全一些。

  至于其他人,自然就是想要从工部获得更大的利益了。

  一想到其中的原因,左兴国便不再抱有其他意见了,只是故作羞愧的冲着仁治皇帝行礼认错道。

  “陛下,既然各位大人均认为当调拨宝船,那必定是臣愚钝,是臣看问题的方式太过于片面了。”

  “臣知错。”

  左兴国主动承认自己目光狭隘之后,他就直接退回到一旁。

  徐仁存听到左兴国主动认错之后,他的眼神微动。

  若是真将宝船调拨给市舶司,那叶轩墨出海的安全性不就大大提高了?

  那自己的谋划不就失败了吗?

  正当他犹豫之时,张嵩将头微微一偏,眼神淡漠的扫了他一眼。

  徐仁存瞧见张嵩那锐利的眼神,他瞬间冷静下来,他明白,这是张嵩对他的警告。

  难道叶轩墨是这位看重的人?

  可是没道理啊,叶轩墨与张嵩之间有联系吗?

  当初在京城的时候也没听说叶轩墨与首辅有什么联系啊?

  虽然还不清楚叶轩墨与张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是徐仁存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仁治皇帝环视一圈,发现眼前这些人都没有异议后,他还是神色淡然的望着自己面前的所有人开口问道。

  “各位爱卿,你们对于此次琉球之事可还有其他意见?”

  瞧见无人开口之后,仁治皇帝便主动开口道。

  “既然各位爱卿都无异议,那此事便暂时这么定了。”

  确定好出使琉球的一事,仁治皇帝神色平静的开口问道。

  “各位爱卿可还要其他事情要奏?若无事,便散朝吧。”

  仁治皇帝此言一出,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内阁阁老司马师便主动上前一步,朝着仁治皇帝躬身开口道。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若此番选定叶轩墨为出使琉球的主使,那宁波该如何处置?”

  “如今绍兴、台州、温州三府尚有知府、同知、通判三职,可按以往旧例管理一府之事。”

  “可是如今宁波之地,知府,同知两职空悬,若是擅动叶轩墨,宁波府事如何处理?”

  仁治皇帝一听司马师此番话语,他瞬间就猜到司马师想要干什么了。

  要不就是想要推荐自己的心腹,弟子前往宁波府任职。

  要么就是京城之中有谁挡住了他门下心腹,弟子的升迁之路,他想要将那个挡路者调离京城,好让自己门下的弟子有机会升迁。

  仁治皇帝虽然心中明白,但他也不会拒绝,故而他神色平静的望着自己面前的司马师反问道。

  “司马阁老考虑周全,既然此事由司马阁老提出,想必司马阁老已有想法了。”

  “不知司马阁老心中人选是哪位英杰?”

  司马师身边的几位阁老瞧见他那举动,一个个都在等待着,若是司马师想推自己的弟子上位,那他们就要开口否认了。

  毕竟不可能他们吵的嗓子都要冒烟了,你就直接捡个便宜。

  司马师感受到自己身边几位阁老传来的敌意,他面带微笑的躬身行礼答道。

  “陛下,臣建议由翰林院翰林侍读黎淳调任宁波府同知一职。”

  司马师此言一出,他身边那几位阁老的态度立即变好,一个个都面带微笑的点头同意。

  翰林院的升迁变动太少,上面无人调动,则下面的人升迁无望。

  如今他们的弟子,门生都在翰林修撰的位置上待了数年,只要能调走翰林侍读黎淳,那他们弟子的机会就来了。

  到时候黎淳一走,翰林侍读的位置一空,那就各凭本事了。

  司马师瞧见没有人出言劝阻自己之后,他便继续解释道。

  “陛下,若是我大周接连两位状元调任地方任亲民官,那便足以说明我大周吏治清明。”

  司马师此言一出,他身边的几位阁老也纷纷谏言。

  “陛下,状元之才必有大用,将来必定稳坐朝堂,如今安排其体察民情,将来才不至于乱出决策致百姓于水火之中。”

  “陛下,此言有理,暗合太祖皇帝之祖训,凡上位者,皆需了解百姓之苦。”

  “陛下,若不贴近民众,那将来入朝为相,必定成为只会纸上谈兵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