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第129章 开祠堂(一)
  里长走后,原本被打断的家庭交流得以继续,林家老小便围坐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述说着家庭日常。

  饭后,林迎回到房间小憩,一觉睡醒,才发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脸庞拂来一阵微风,睁开眼,才发现孟芊芊手里执着一把棕榈扇,正对着他轻轻扇着。

  见他醒了,还朝他露出一笑。

  “芊芊,你没睡吗?”林迎意外地道,之前两人可是一起躺下歇息的。

  孟芊芊笑着摇头:“歇息过了,但天太热,睡得不踏实,就醒了过来。”

  林迎听完后不禁恍然地点了下头,这会儿正值盛夏,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虽然身处农村,周围的绿荫以及潺潺溪水已是最大限度的起到降温效果,但古代的南方还是相当炎热的,加之这会儿也没有空调,想要度过这炎炎夏日,还是比较考验毅力的。

  富裕人家当然可以通过地窖储藏冬日里的冰块,来达到夏日祛暑的效果。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除了扇子和凉席,恐怕也只能靠毅力扛过去了。

  这一刻,林迎无比真诚的想念未来社会的空调,那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啊。

  可惜,现在不光没有空调,连电都没有!

  他心里感慨了一声。

  但随即对上孟芊芊那双漂亮的眼睛,他不由笑了下。自己想那么多干嘛,未来太远,过去太迟,活在当下最好。

  想罢,他轻轻捏了捏妻子的手,伸了一个懒腰,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既然已经醒了,林迎不打算继续躺着。

  来到院子。

  他看到林父正带着大哥林成在一个棚子底下忙碌着。

  只见两人一人主刀另一人搭伙,正动作娴熟地抓着一株去了旁支的竹竿,先将其劈成合适的长短,尔后用刀轻轻捻着,将圆圆的竹子慢慢劈成扁平的竹篾丝。

  边上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框架……

  “爹、大哥,你们这是在编竹席吗?”他笑着走了过去。

  林父回头看了林迎一眼,笑着道:“家里的竹席子前阵子让老鼠啃出了一个洞,趁现在天气好,我跟你大哥得抓紧时间编几个新的出来,不然秋收了,咱们家就没地方晒谷子喽。”

  “嗯,那确实要的!”林迎听完,点了点头。

  当下农人收获粮食,为了防止粮食发霉,一般在放入谷仓前都会进行一下晒干,因而农村普遍都有那种泥土夯实而成的平整晒谷场,讲究点的会在下面垫上竹席子,这样既防止了粮食当中混入砂土,对晒谷的场所也不必那么讲究。

  可以说,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竹席子或者席草编成的草席子,可是家家都必不可少的劳动道具。

  当然,相对于给人睡觉的竹席,晒谷子用的席子表面没那么多讲究,可以尽可能的粗糙。

  接下来,林迎便上前给两人打下手,算上原本就在一旁看戏的林阳,父子四人很快就齐心协力打好了两面崭新的席子。

  只需再晾晒一下,今秋收获时,就能派上用场了。

  院子另一处,孟芊芊正对着几只啄米的小鸡仔发呆,不时面露微笑,伸出手去逗逗那些鸡仔。

  林迎走了过去,会心地一笑,尔后搬了把凳子,就坐到她边上,手里拿着《古文观止》继续看起来。

  这部著作收纳的文章非常多,每一次看都是对先哲们思想的一种淬炼。

  时间悄然流逝,这一刻,一男、一女、一书、一椅、八只鸡仔,画面似乎非常美妙。

  几只小鸡仔啄着地上的土壤,不知不觉结伴着来到了林迎的脚边。最前头的一只小鸡便倔强地想要爬上林迎的脚,用白嫩的尖尖小喙啄着脚背,微微犯痒。

  林迎笑了笑,放下手里的书,忍不住抓起了一只,就看到嫩黄嫩黄的小鸡仔在他手中拼命地扑哧着。

  “夫君,快将它放下吧,把它吓到了。”孟芊芊伸出手。

  “呐,给你!”林迎笑着将鸡仔递过去。

  “嗯!”

  小鸡仔刚从孟芊芊的手中落地,立刻跑得老远,尔后其它鸡仔也都呼啦啦的跟了上去。

  林迎和孟芊芊看了,相互一视,不约而同地笑了笑。

  轻风徐徐,眨眼晚霞已至,天边的落日收敛了万丈光芒,染红了山脊上的云霞,使之变得红彤彤的一片。

  ……

  次日清早,林迎还在睡梦中,就听到院子中响起了轻微地动静,似乎是厨房那边的门被开启,然后是打水、折柴,以及放置锅盖的声音。

  大清早的,肯定是家里的两位长辈已经起来了。

  果然,没过多久,房间的门被敲响。林母的声音从外面传了进来:“二郎、芊芊,你们醒了没,该起来了,待会儿还要去祠堂办正事呢!”

  林迎和孟芊芊这会儿其实也已经醒了,林迎起身,给自家妻子找了找衣物,之后两人便穿戴完毕,一起从房间走了出去。

  因为今日是开祠堂的重要日子,是以林家老小无论是林父林母,还是林迎、林阳他们,全都换上了崭新的衣物。

  林父甚至一大清早还洗了下澡,美其名曰拜会祖宗前要沐浴更衣!

  还硬是让林迎也二次洗漱了一下。

  这一番折腾下来,时间过去了不少。

  “老大、二郎、三郎,你们这边都没落下什么吧?”临行前林父不放心地再次问道。

  “老爹放心吧,只要二哥他人到了就成,落不下什么的!”林阳无语地看了老父亲一眼,真是的,不就是拜祠堂么,瞧把他激动得!

  林成拍了拍手中的小布囊:“捷报什么的,都带上了!至于烛火之类的,族长说了,他们那边会准备。”

  “嗯!”林父这才满意点头,接下来,几人便结伴朝祠堂方向而去。

  此时天方才蒙蒙亮,一抹幽蓝自天空照下,显得空明而神秘,土路两旁,不时还能听到青蛙和蟋蟀的叫鸣声。

  几个人很快来到了祠堂前的大片空地。

  此时,这里已经摆上了十张大方桌,俱是铺上了红布,看上去一派喜气。

  与此同时,沿河的岸堤也用彩绸拉了几道装饰,尤其是那十数盏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一路沿着三座桥梁,延伸至祠堂正门。

  与祠堂长廊的装点连为一体,煞是好看。

  这会儿已经有不少人聚集在祠堂前了。

  看到林迎一家到来,纷纷上前朝着林父表示祝贺。

  虽然今日正主是林迎,但在族人们看来,涉及开祠祭祖,显然林父的资格更老一些。

  林父笑得那叫一个开心得意,不断地拱手还礼。

  这次开祠堂,并非全村所有成员都到达现场,但能叫来的家庭,也都派出了一名代表出席,因而现场看上去十分热闹。

  一番开场祝贺后,几人朝周围打量了会儿,很快,族长林大榕、几位族老就纷纷到场。

  “二郎……”

  老秀才林兴章携林兴桥来到林迎面前。

  “啊,二位叔叔。”

  看到两位秀才过来跟自己说话,林迎连忙拱手还礼。看書溂

  林兴章笑了笑:“二郎,今日你是正主,感觉如何呀?”

  “感觉的话,还是不错的。”林迎谦逊地一笑,坦言道。

  全族为了自己考中秀才的事兴师动众,还开祠堂告慰先祖,说实话,这确实是让人无比自豪的事。

  “哈哈哈,等你将来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还有更隆重的呢!”林兴桥哈哈一笑。

  “当然,你也不要有压力,读书之事,讲究个顺其自然,只要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就好。”林兴章也不希望给林迎太大压力,有时候压力太大,往往会事与愿违。

  在他们看来,林迎乃是林氏一族最近几十年来出的最好苗子,可不能因为给了太大压力,而“中道崩殂”,那未免太可惜了。

  “哦对了,趁吉时还没有到,我先带你参观一下咱们林氏一族刚刚修缮的学堂吧,这里以后就是咱们的族学所在了。”

  林兴章一边说着,就带着林迎往祠堂边上的两座建筑走去。

  林氏一族曾经也阔过,据族谱记载,几百年间共出过一百多个秀才,五个举人(两个武举),一个进士,虽然都被历史所掩埋,但毕竟也是辉煌过的。

  尤其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因为出了进士,可谓风光无两,此后林氏一族陆陆续续又出了几个生意能人,便翻修过几次宗祠,最近一次翻修还是在三十多年前,彼时不仅重修了祠堂,连带着在祠堂的一上一下还修建了两座四合院式的二层“道地建筑”。

  上道地被称为“明宗道地”,是配合祠堂,展现林氏一族过往成就用的,也常作林氏一族外散分支回乡寻踪时的下榻住所。

  平时县里有贵客到来,也常被安排在那里。

  下道地被称为“重祀道地”,以前也是村里的族学所在,几年前因为失修而坍塌了一半,目前荒废着。

  此次族里为了重建族学,就将它修缮完毕,用作以后的族学学堂。

  林迎在两位秀才的带领下参观了下刚刚修复的族学学堂,发现里面的房间很多,也很通亮,甚至连双排铁锅的大灶房都有好几组。

  “你觉得怎么样,这学堂修得还不错吧。大榕他们已经商量好了,以后凡是在学堂学习的孩子,中午都能在学堂用餐!由族里承担!”

  林迎听完后点点头,赞同道:“一族之兴衰荣枯,在于一地之习,而祠堂作为一族根之所在,将学堂设在此处,同时承担孩童午餐,确实是非常恰当的举措。”

  “哈哈哈,是吧。”

  林兴桥大笑着,突然朝林迎拱手,“二郎乃本县廪生,学识在我与兴章之上,往后若得空,不妨多到此处走走。”

  所谓多到此次走走,少不了要为这里的学童答疑解惑。

  林迎笑着点了点头,倒也不拒绝。

  既然作为林家族人,那么在力所能及的地方给予家族某些回馈,自是无法推却的义务。

  况且,家族这边对他的照顾确实很多,哪怕将来他真的“发达”了,家族这边也是他最坚实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