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大唐:逆子叛国>第307章 史诗级大移民(四)
  村子里,大人在前后忙碌着,大一点的孩子帮助父母整理物品,三四岁的孩子们却在奔走打闹。

  在他们看来,今天的村子里特别热闹,因此被这种热闹的氛围感染,大喊大叫,嬉笑玩闹,显然他们并没有被迁移离别故土而影响到心情。

  李恪走到了村子中的一条主道上,一家门前站着男女两位老人,两人面前跪着两个二十来岁的女子。

  四人都泣不成声。

  “阿耶、阿娘,女儿以后不能二老身边尽孝了。你们一定要保重啊!”

  “孩子,我们的会好好的,你们几个兄长会照顾好我们的。既然把你们姐妹两人嫁到了同一个村,就是为了有个照应,你们两个一路上要相互帮扶,到了后也不要断了联系,要相处好……”

  老妪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叮嘱两个女儿。

  老汉却强忍住泪水,一句话不说。

  这显然是两个女儿在移民之列,而娘家父母却不在,娘家父母来为两个女儿送行。

  想必是娘家所在的乡没有被选定移民,而两个女儿却嫁到了要迁移的乡。

  “本来决定整乡整乡的迁移,就是为了尽量避免这样骨肉相离、亲戚断绝的情况出现,可没想到……”

  李恪说着摇了摇头。

  “天山道距此,相隔万里,这一别,恐怕此生再难相见了。”沙进在身后轻声说道。

  听了沙进这句话,李恪心中有些刺痛,有些堵得慌。

  是啊,相隔万里!

  作为普通百姓,在这个年代,走这样一条漫长的路,恐怕走上一个来回就走的倾家荡产。

  很大的可能就是此生再也不见了。

  继续往前走,李恪发现一名男子在自己房前的树下,一把一把的抓起地上的土,装进一个袋子里。

  袋子是用麻布缝成的,四五寸见方,袋子顶部串一根生绳子。

  装好土后,男子,把绳子拉紧,打了个结,又反复检查,然后小心翼翼的揣进怀里。

  这时,一声声“咣咣”的敲锣声由远及近。

  同时伴随的还有吆喝声。

  “乡民邻里都听仔细啦!耕牛、家具,能卖的都卖了,把钱存入银行,到了之后再取出来,朝廷还不收汇费!”

  “咣!”“咣!”

  “大车也不要拉了这么远在的距离中途反正都要坏的,首推车忒小行李和铺盖和部分干粮就行了,虽然驿站给修车,但总有坏到不能修的时候扔了也不心疼。”

  “咣!”“咣!咣!”

  “路途太远,不要带太多物品。路上嫌累了,你还得扔掉,还不如现在卖钱!”

  “咣!”“咣!咣!咣!”

  “不要担心吃的,每到一处驿站,都有朝廷安排好的吃食、药品,有搭好的帐篷。带上自己的铺盖就行了!”

  “咣!”“咣!咣!”

  “乡邻们都尽快收拾了,明天就轮到我们村启程了!务必聚齐自己的家人,走散了就很难找回,切记切记!”

  “咣!咣!”

  ……

  这个一边敲锣一边吆喝的,应该是里正了。

  里正在前面提着锣吆喝,后面跟了一群孩子,也嬉笑着学着吆喝。

  奈何句子太长,孩子记不全,不过对里正手里的小锣很感兴趣。孩子们打闹着继续跟里正去吆喝。

  听到里正的提醒,除了因明天启程而激动,其余的也没太当回事。毕竟里正天天就这几句词,每天要转八百遍。

  而家里能卖的,基本上也都卖了。

  村口,依然有很多人在变卖着自己的财物。

  有大木箱,有门板,有床榻,有农具、犁、耧,牛车,鸡犬,有耕牛。

  一老人,抱着牛脖子,不停地撸。

  “老哥,钱也给你了。这牛,喂你也喂了,牛毛你也梳了,这牛头你也撸差不多快半个时辰了,我真的该走了,不然天黑赶不到家了!”

  老人轻轻抚摸着牛的头顶,一会儿正正顶盘,一会儿正正鼻环。

  这是跟了他半辈子的牛啊,半辈子的老伙计,替他干了多少活,流了多少汗?

  想想自己以前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它弄吃的,这以后就不用再喂它了,还真有点无所适从

  马上就要分别了,老人明显舍不得这个老伙计,舍不得这个陪他一起吃过苦、受过累的老伙计。

  可边上的中年男子却急的团团转。

  他是邻乡的,相距较远,天黑后,赶一头牛走在路上可不安全!

  可老头不管,他面无表情,看都不看那买主,依然“深情款款”地撸着牛头。

  李恪、沙进等走到了村外的路上,别村的移民已经启程,整条路都被占满了。

  有人推着独轮车,有人肩挑手提,带着自家铺盖、衣服。

  路边是送行的亲友。

  少不了相拥痛哭。

  没走出多远,就已经见到有几十人与路边送行的人抱在一起大哭。

  还有跟在村子里看到的一样,叩首离别。

  前行五六里,有一个大牌坊,一队衙差昂首肃立在牌坊两侧,一名身穿官袍的人站在牌坊下,正在慷慨陈词。

  “你们是光荣的,你们被选中代表荥泽县前往我们国家边疆镇守,你们是我们荥泽县的骄傲!本县特来为你们送行!”

  “自古以来,没有国,哪有家?只有戍边、实边,我们的国家才能安定,才能祥和,我们在内地的亲人才能有安稳的生活。”

  “虽然一路辛苦,但好在有朝廷一路护佑照应,沿途吃住都已经安排妥当。每到一处附近,大家都有朝廷搭建好的帐篷可住,住的时候要爱惜,因为你们住完,后面的人还要住。”

  “说实话,本县是很羡慕你们的!甚至是妒忌你们,本县出身寒门,数年苦读,才混了个县令,勉勉强强能够在县志上被记录一笔。”

  “而你们,只是因为一路溜溜达达,一路看着不同的风景,到了西域,就能跟本县享受一样的待遇,也会被记入县志,这不公平!”

  随着县令满脸委屈的一声咆哮,旁边的百姓“轰”的一下齐齐爆笑。

  压抑的气氛,顿时烟消云散。

  县令继续道,

  “这一去,山高路远,前途漫漫,作为同村邻里,作为同乡故人,诸位一定要相互扶持,相互帮扶!如果有可能,记得回家看看!”

  “启程吧!为国戍边,本县以你们为傲!诸位,有劳了!”

  县令说完,侧身朝着路上的移民,一揖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