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大唐:逆子叛国>第287章 史诗级大移民(一)
  虽然新都设在洛阳,但长安毕竟是如今的第一大城市,因此李恪并没有放弃对长安改造。

  道路、桥梁、河道、漕渠,都在大规模的整修、扩建。

  而李恪又把众臣召集到了一起,开始商量移民的事。

  大殿上,挂着一张巨幅地图,众臣都看着地图,同时在思考李恪提出的问题。

  “王上,臣认为只需要驻军就可以了,移民的话,实在太远。光走过去就需要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途中耗费太大。以后有个灾祸什么的,说不定还要从各地往那里输送粮草。”温明轩说道。

  “臣倒是觉得,可以考虑。以王上所说,天山附近,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那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只要移民过去,用不了几年当地必定能够富庶起来,根本不需要内地的长距离输送物资。”br>
  贺连丰说出了不同看法,他是农业部尚书,一听说哪里有肥沃的土地,不去开上几万亩荒地种一下,总觉得缺点什么。

  “那贺尚书有没有想过,最初的几年怎么办?怎么开局?如今那边也只有西突厥降部的一些小部落而已,什么物资都没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太艰难了!”

  “还有,那里距长安数千里,内地的人去了之后,能否适应当地的水土、气候等尚且不说,单说这遥远的路途,就不是一般的百姓能够承受的,路上的死伤怕是个不小的数字。还是算了吧。”

  增丁部尚书康广民,也是站在自己所主持的工作方面提出的意见。

  “不行!臣认为,这事不能看一时的得失,要往长远看。的确,如今移民会造成高额的花费,会有一部分人因疲累、疾病而命丧中途,”

  “但这事带来的益处确是巨大的。控制了这一地区,我们就可以此地为前进西方的跳板,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我们们没能控制这一地区,我们的西部,就有可能被潜在的敌人乘虚而入!”

  苏定方说到激动处,一边说,一边拿着自己面前书案上的茶杯、笔架等,做起了演示。

  其他武官听了后,也都纷纷点头。

  李恪诧异的看着苏定方。

  好家伙!

  自己说想的是从书本上得来,明朝人的战略判断,而眼前的苏定方,确是实打实的自己的眼光看到的。

  朝苏定方点了点头,看其他人还要提出不同看法,李恪直接打断,

  “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移民过去,而是迁哪里的百姓过去,迁多少!”

  “移民天上,糜费在当代,苦难在当代,而享利却在千秋万代!因此,无论多大的成本,都要移!”

  听了李恪的说的这么坚决,还想说出不同意见的也不再说了。

  能坐在这里的,脑子都够用,只要一提到这一战略,大家也都看的懂。

  可看的懂是一回事,要不要做又是另一回事。

  虽然说,向着里这里移民的确很有必要,但也要看成本啊!

  战争刚停止,到处都在建设,到处都在用钱、用人,如果这时还要拿钱和人用在边疆地区的话,那就会延缓内地的发展。

  可现在,既然老大决定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那边可耕种的土地边不用担心,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开垦,能开垦出数百万亩、甚至上千万亩也完全没有问题!”

  听到这里,众臣的眼睛立马就亮了!尤其是农业部尚书贺连丰。

  “王上,辽河流域的粮食,年年丰收。如果担心百姓迁移路上给养问题的话,臣认为,可以先把粮食运送到中途的各驿站,让粮等人,这样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

  “臣愿意领了这份差事,安置移民、去广垦土地。”

  听到那里有上千万亩可耕作的土地,贺连丰更激动了,直接站了起来,跃跃欲试,恨不得现在就冲过去。

  李恪看到贺连丰兴奋的样子,直接乐了,

  “那倒不用你亲自去,你准备好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人员,到时候跟着一起去就可以了。”

  然后,李恪又朝众臣说道,

  “这件事宜早不宜迟!趁着战事刚刚结束,我们刚刚统治整个大唐,大唐百姓对我们还不太了解,还有些许惧意,”

  “这种情况下,让他们迁去距离新大唐更近的天山一带,他们也会容易接受一点。”

  “所以,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具体迁哪里的百姓去天山?”

  说完,李恪用询问的目光看着众臣。

  “河南道或者河北道,这里人口最多!另外,这两个地方的人,华夏子孙的理念已经完全融进了他们血液里,无论将来我们是否能守住那片土地,”

  “只要有他们在,只要他们还在那里繁衍生息,即便暂时失去了,那片区域也始终会回到我们身边!”民事部尚书温明轩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

  “河北道之前确实人口相对其他地方都多,可往宁国移民几次后,人口已经不是太多了,如果再大规模向外移民的话,那么河北道的耕地,就有可能因缺人耕种而荒芜。”

  贺连丰提醒道。

  “那就从狭乡迁移吧。关内道虽然人口不是最多的,但是基本都集中在关中盆地内,人均分得耕地并不多,因此可以从关内道迁出。”

  所谓“狭乡”,不是某个面积狭小的地方,而是指人口多、而地少的地方。

  唐代虽然名义上是每丁给100亩土地,可在地少人多的那些县,根本就做不到。地不够分,谁也没办法,只能每丁少分一些。

  虽然相比人少地多的宽乡,狭乡每丁分了一点点地不太公平,但也是客观原因,觉得不公平你可以申请迁移到宽乡去啊。

  说到狭乡,人口最集中,耕地地最紧张的就属关中了。

  关中属于近畿之地,相对全国来说,社会稳定,治安良好,肯定大把的人愿意居住在这里。

  而长安周边大量的土地又属于皇室、王公贵族、世家。

  可四周又都是山,可开垦土地的潜力已经挖掘完了,人多地少,普通百姓就只能少分一些耕地了。

  “嗯,可行。”李恪点头表示认可。

  不过,李恪想到了更深层次。

  既然要迁移关人,那就不仅迁关中盆地的,要连关内道北部黄土高原上的百姓也一起迁!

  在座的自然不知道,随着唐朝中期人口的急剧增长,到了北宋末期,更是突破了一亿!

  人多了,要吃粮啊,自然会不断的开垦,整个黄土高原耕地越来越多,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下游河床越来越堵塞,黄河也因此数次决堤、泛滥、变道,并最终形成了地上河。

  如果趁这次移民,把黄土高原上的人,全部移走,恢复到野生植被全覆盖状态,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

  那么,以后整个黄河下游就不会频繁出现溃堤,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