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大唐:逆子叛国>第168章 不建寺,只立碑
  不管是修建全国道路,还是营造新都,那些都是大工程,需要长年累月的施工。李恪只要把事情安排下去就行了,不需要他一直盯着。

  而如今这一件事,却是他不得不深度参与进去的。

  建造盐田!

  毕竟这件事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如果做成了,不仅能摆脱对大唐解盐的依赖,还能反向输出,甚至打垮大唐的制盐业,让大唐翻过来严重依赖宁国的盐,那就又是一项暴利产业啊!

  大唐的河东道,在解池这个地方有一个盐矿,这个地方的产盐量很大。据史料记载,这个盐矿,从周朝时期,就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产盐地。

  到了唐朝依然如此,这里的盐供应河东道、河北道、河南道、关内道等等地区,可以说,半数以上的大唐人吃的都是这里的盐。

  而宁国每天所消耗的盐,也是来自这里。br>
  不过,很快这个历史就要改写了。

  以前辽东半岛被高句丽控制,如今到里宁国手里,那就要好好开发。

  李恪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它的海洋资源。

  捕鱼暂时不考虑,捞珠产业太小,目前最适合的就是制盐业。

  这一行业,简直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毕竟海水是取之不尽的!

  盐,不仅是生活的必须调味料,而且还是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大批量的制盐,不仅能够为宁国再增加一个拳头型的出口产品,也可以奠定宁国化学工业的基础。

  盐有海盐、井盐、池盐三种,池盐又称湖盐,前面说的解盐就是池盐。

  井盐自然是通过掘井,获取地下卤水,然后提炼成盐。

  海盐,显而易见也是用海水制成的盐。

  海水制盐没什么稀奇的,史书明确记载的,最晚从汉朝,人们就开始用海水制盐。

  不过,一直是用煎煮的方法。

  这种方法,成本太高,费时间、费人力、费木柴、产量小。

  直到明朝时,山东无棣县的盐民才发明了日晒法制盐。

  而李恪所要采用的当然是日晒法。

  晒盐的盐田位置要求,地势平坦、海滩要宽阔,最好是大风大浪的背风坡。

  气候条件要求,光照充足、风多雨少。

  场地土质条件要求,滩涂质地不易下渗海水。

  另外就是海水的水质了,要无污染,这一点倒是不用担心,在这个时代,想找被污染的海水都难!

  综合这些要求来看,辽东半岛西海岸,简直就是天然的优良盐场。

  李恪让商业部尚书范淅川派来十名官员,并成立的国有盐场,以后盐场就由这些人负责运营。

  这十人为首的名叫于睿识,李恪带着他们从寻找最佳盐场位置开始,一点点讲解每个环节的原理、诀窍、注意事项等等。

  “于睿识,你们注意到这一片区域了吗?说说看,这里是否适合开辟建造成盐场?”李恪向身后的几人问道。

  之所以要一边讲解,还要一边考校他们,是因为,这十个人,将来都要独立出去到其他地方分别建立盐场。

  因此,李恪必须保证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自己三讲的每个环节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