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大唐:逆子叛国>第111章 超大银矿到手
  金德曼在后面观阵,眼看就可以爬上城墙了,却出现了这队高句丽的骑兵。

  这支骑兵出现后,金庾信迅速下令新罗兵士结阵防御。

  如今的新罗军全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用于护卫金德曼。

  李恪当然也不会傻送她战马。

  自己没有骑兵,面对高句丽的骑兵部队,新罗军只能结阵防御以图自保。

  看到新罗军原地防御后,高句丽骑兵倒转方向,全部冲向了那些正在往城墙上的爬的新罗青壮。

  这时的新罗青壮,只有简易的残破兵器,连皮甲都没有披,没有任何防护装备。

  高句丽骑兵如狼入羊群,开始了惨烈的屠杀。

  手提破铜烂铁不着盔甲的青壮在骑兵面前,没有丝毫抗力,况且这些青壮并没有作战经验。

  “金将军!是否需要派兵去救援?”金德曼并没有直接干预指挥,而是询问金庾信的意见。

  “王上,我军皆我步兵,对骑兵的胜算不大,若是轻易变换阵型对防守不利,反而会把主力军队置于险地。”

  金庾信解释后,金德曼微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静静的看着前方的战场上一边倒的屠杀。

  此时的新罗军没有克制高句丽骑兵的手段,不敢上前解救,一旦上前,阵型乱了,就给了高句丽骑兵可乘之机,被屠杀的就是新罗军了。

  屠杀进行了许久,注意到新罗军不为所动,此时又一支上万人的骑兵杀出,也直奔城下的青壮。

  金德曼、金庾信看到后,一阵后怕,幸亏他们此前一直按兵不动。

  这第二支骑兵应该就是给他们准备的了,只要他们出兵去救援,防御的阵型必乱,这支骑兵就立即杀出,对新罗军主力展开屠杀。

  既然新罗军主力一直按兵不动,那这支骑兵也就没有继续潜伏下去的必要了,于是就冲了出来,和之前的那支骑兵一起,对攻城的青壮进行绞杀。

  血腥之气弥漫着整个战场,哭喊哀嚎声响彻天际,喷洒出的血液使地面变的越来越泥泞。

  金德曼看着这一切,对攻下高句丽都城功亏一篑愤怒不已。看書溂

  殷红的血液在战场上无声的流淌、交织、汇聚,朝着低洼处流去。

  同样殷红的残阳,在西天缓缓坠去。

  暮色渐浓,近三万疲惫的高句丽骑兵终于退去。

  战场上已经满是尸体,还有零星痛苦的蠕动、凄惨的呻吟、绝望的哭泣。

  直到派出的斥候回报,高句丽骑兵确实离开了,金庾信才命令新罗军陆续撤走。

  回到驻地后,金德曼立即向李恪去信,说距离攻下高句丽都城只差一点点,继续请求援助。

  李恪二话不说,直接又给了金德曼三十万人。不过这些已经是三十到四十岁的了,十五六岁到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已经没有了。

  除了给人,李恪还给了金德曼十万套盔甲。

  这些盔甲都是从百济那里缴获来的,虽然防护能力不咋样,但聊胜于无吧。

  应付完金德曼,李恪收到了刘仁轨呈送的奏报。

  看完奏报内容,李恪嘴巴差点乐歪了!

  不刘仁轨这一趟不仅拿到了石见的银矿,还忽悠着倭皇把整个九州岛给割让了!

  这个岛可也不简单啊!不仅位置好,岛上资源更是让李恪兴奋无比。

  虽然这里面满满的阴谋,但李恪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到了自己手中,那就别想再抢回去!

  任何阴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是渣渣!

  就算倭皇利用宁国的力量,打残了诸侯,增强的自身实力。可如今的倭国,即便是诸侯与倭皇绑在一起也不是宁国的对手。

  更何况是独木难支的倭皇!

  最让李恪惊喜的是,灭国小能手王玄策,竟然一直就在自己军中!

  奏报中,刘仁轨对王玄策赞不绝口。详细说了王玄策是如何身先士卒、勇猛作战,又是如何把倭皇忽悠瘸的。

  李恪自然是喜不自胜。

  如今,大唐历史上,高宗朝的拓边大将们,已经有多名聚集到自己麾下。

  苏定方、刘仁轨、薛仁贵、裴行俭、程务挺、王玄策。

  这几个猛人,在贞观年间,都被大唐第一代战神们的光芒掩盖。

  大唐第一代战神有:李靖、侯君集、刘弘基、李大亮、徐世绩、薛万均、程咬金、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李道宗、薛万彻等等。

  直到第一代战神谢幕之后,苏定方等年轻一辈才有机会走到台前。

  苏定方、刘仁轨、裴行俭、程务挺这几人,是李恪主动搜罗到自己旗下,而薛仁贵则是慕名而来。

  李恪都委以重任,这也就让他们提前登上了历史舞台,熠熠生辉。

  如今才知道,还有一大唐狠人,一直就在自己军中。

  不过,也难怪以前没有发现。王玄策此时年纪尚小、军职不高,很难被注意到。

  而历史上王玄策爆发外交技巧、军事才能的时候,已经是可以代表大唐出使天竺的中年大叔了。

  如果不是这次恰好被派到倭国,还很被难发现。

  虽然倭皇有借刀杀人的考虑,但这次宁国能够获得九州岛,王玄策确实功不可没!

  是人才就要敢于破格提拔,就要敢于给位置、给权。

  李恪直接下诏:

  以刘仁轨为筑紫道行军大总管,耿思承、王玄策为左右副总管,全面接收合约内的所有土地,歼灭一切抵抗者!

  同时,增兵两万,携带粮草三万石,以及可以陆用的振威炮、床弩,前往筑紫岛支援。

  如今,半岛南部的战事已经结束,从宁国本土跨海而来十万大军,战损已经补满。

  三万去了倭国,剩下的七万人,每天除了训练就是嚷着问,看能不能向哪个国家开战?不然太无聊了!

  现在正好,派两万人去支援刘仁轨。

  两万大军出发后,李恪立即组织运输船,开始源源不断的运送劳力到石见的银矿。

  同时下诏,在这块划归宁国的土地上,修港、筑路、建城,命名为石州。派遣大量工匠前往,开始修炉炼银。

  既然是要提炼银铤,那少不了防御和保密。

  在如今这个年代,银虽然不是货币,但谁都知道是好东西,谁都会眼红。

  尤其是倭国,若是知道自己割让的荒山野岭是一处巨大的银矿的话,免不了要搞事情。

  因此,防守和保密就很重要。

  处理完石州银矿事宜,李恪突然又兴奋起来。

  眼下这个银矿已经到手,而倭岛可不止有大型银矿,还有其他超大型的金矿啊!

  要不要拿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