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乡村小无赖,带着美女打江山>第254章 请君入瓮
  赵庆先回到了回龙山,罗东已经制作了两万支标枪,三万多木刺。

  孟兆静和屈亮,储藏了足够五百人食用十天的野味和山果。

  所有人都在等着他。

  赵庆详细介绍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随后告诉他们,一天后前往回龙山脚下,隐蔽待命。

  当夜,赵庆回到了阳馆。

  第二天,阳馆的街上已经很冷清了,大部分店铺都已经关了门,给人一种即将成为空城的感觉。

  当晚,赵庆带何春红和陈章丽,隐藏在南门附近,盯控着城门的动静。

  赵庆相信阳馆官府一定很清楚敌情,可能就要弃城了,是今夜弃城还是明夜弃城,他不知道。

  不知道就只能是守株待兔了。

  三人轮流值守。

  子时刚过,寂静的街道上传来了响声。此时是何春红值守,但赵庆和陈章丽并没有熟睡。

  赵庆和陈章丽瞬间睁开了眼睛。

  声音并不杂乱,是一条火龙。

  “主公,是官军。”何春红轻声说道。

  “看到了。”赵庆点点头。

  火龙越来越近,队伍中的两个人很是显眼,应该是县令胡松和校尉卢雄。

  看来这是官军要撤离了。赵庆点了点陈章丽和何春红,两人明白,立马悄然离去。

  陈章丽和何春红的离去是去侦查具体情况了,看各个地方是否还有人。

  县衙大门紧闭,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一个人。

  军营营门口堵着栅栏,军营里也是漆黑一片,帐篷里空空无人。

  粮仓、兵器库和牢房门口,各有几个人在懒懒散散的守着。

  北门城门大开,门口和城楼上竟然没有一个人。

  城门大开,就是让人随便出入,说明阳馆官府提前给赤狄人打开门了。

  两人立刻回到驻地集合队伍,安排三队各五十人前往粮仓、牢房和兵器库,要求对官府的人不一定杀戮,但一个也不能放走。

  陈章丽带三百五十人前往军营,何春红带一百人前往县衙。

  安排一百人前往北门隐藏,防止天亮时城里的人从北门出去。

  安排一百人一柱香后前往南门,等待接替南门。

  火龙接近南门时,南门开了,城楼上的人快速走了下来,很快入列进了队伍里。

  火龙从南门鱼贯而出,南门口很快静了下来,城里又恢复了寂静。

  其实城里并不寂静,八百庆军士兵,悄然在阳馆的街道上,向着各自目标奔行着。

  县衙、兵营和北门都没有人,粮仓、牢房和兵器库门口的几个守军,在毫无反应的情况下就被制服了。

  今夜虽不寂静,却很寂静。

  赵庆安排来的一百士兵进驻南门城楼,隐藏下来。

  他随后出城飞向回龙山脚下,带隐藏的士兵们悄然进入了阳馆城。

  所有人悄然进入了军营。

  县衙里的一百人也安置了下来诸葛亮为了弥补运粮的不足,甚至在军事前线也分兵屯田,《三国志》载:

  “(建兴)十二年,亮悉大众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看書喇

  (2)蜀道与蜀魏争夺

  “蜀道”,广义为蜀地的道路或蜀国的道路以及蜀地或蜀国通向四方邻近地区的道路。但从历史演变来看,蜀道主要指从四周临近地区,尤其是从当时的首都,由汉唐的首都长安通往汉中、四川等地的道路。战国秦汉时期是蜀道的开辟时期,如故道、褒斜道、金牛道、子午道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凿与维护的。蜀道自从被开辟以后,就是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和中原地区,与西南广大地区以及邻近国家相联系的重要道路。在全国统一的承平时期它是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主要孔道,而在各国并立、彼此战争的分裂割据时期,它作为军事通道的作用就更为突出,成为各方争夺控制的重要目标。

  古蜀道

  三国时期,在蜀道各线中,在战争中破坏和修复最频繁的是褒斜道,共有四次,这说明褒斜道是从关中到巴蜀的一条主要的交通要道,因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其间不断发生修筑与破坏的反复情况。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攻汉中,魏将夏候渊败死,曹操亲自领兵前往救援,拔出汉中魏军,来回行军都是取褒斜道。曹操“数台南郑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自然不能不有修路之事,只是没有留下记载。蜀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大举攻魏,扬一言山斜谷道,而自帅主力出祁山,令赵云和邓芝为疑军据箕谷。赵云等为魏将曹真所败,退军时烧毁了赤崖以北的褒斜道上的栈道百余里,以阻止魏军的追击。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米仓栈道

  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战争不断,战役主要发生在双方的边境地带。蜀国北伐曹魏,必须从汉中出蜀道进入关中地区,而魏国要攻蜀国,必须由关中通过蜀道进入汉中地区,进而通过蜀道南段进攻成都。为了战争的需要,魏蜀两国一方而维修蜀道来保障部队的顺利通行以及军需物资的及时运输,另一方面则通过破坏蜀道来阻止敌军的追击。三国时期是蜀道不断被破坏、受阻绝,又不断被修复、被利用的时期。魏蜀二国的互相征伐,导致蜀天门雄关:东天门位于河北井陉秦皇古驿道白石岭上,为天下四大天门之一。东天门关城连接秦晋、燕赵的要冲,是一座双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分扼白石岭东西两峰,屯兵把守,互为依托,浑然一体。关城下有两条长达18米,最深处达尺余的车辙,这段路基岩石面明显低于两侧,这便是“燕晋通衢”之孔道。东阁为关城的主体建筑,工程分基、洞、阁三部分,凿岭石为基,形成中低侧高的凹形通道,然后岭石上凿洞,洞顶见阁。古老的基洞建于何年难于稽考,楼阁履毁于战乱,现存楼阁为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重建。东天门东阁与岭之南北两峰浑为一体,恰似一把巨锁,封锁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