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都市情感>农家锦鲤妻,带着淘宝去种田>第四百五十二章 粮食
  谁知到了小院里,却见厨房有亮光,吴氏过去一瞧,发现薛蕙已经在家,开始准备做晚饭了。br>
  “呀,蕙娘,你这么快就回来了?”吴氏洗了把手,走进来准备跟薛蕙一起做饭。

  薛蕙冲着吴氏笑笑,不着痕迹地提起,“是,刚才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去接一接送货的人罢了。”

  谢锦朝闻言,往正房西间的方向看了一眼,心中确信,薛蕙应当是故意支开吴氏,好营造有人来送货的假象,要不然西间凭空多出来一批货,那多引人怀疑。

  吴氏却是丝毫没有怀疑,只问道,“这一批又是什么货啊?”

  “是粮食。”

  说着,薛蕙看了厨房门口的谢锦朝一眼,放下手里的活儿,走出来对谢锦朝说,“谢锦朝,你昨天说的粮商,我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买了十石粮食,够不够?”

  谢锦朝笑了笑,“够,你从哪个商人那里买的,多少钱?”

  薛蕙眼神闪了下,随口糊弄,“哎,你放心好了,价格很便宜。”

  “即使是便宜,十石也是不小的数目。”

  “唔……没事,我手里钱多,就当是捐给百姓的了。”

  谢锦朝看着薛蕙尽力掩饰的小表情,眼底闪过一丝笑意,“好,那我就先替受灾的百姓谢谢蕙蕙了。”

  “二郎,蕙娘,你们在说什么?什么粮食,百姓的?”吴氏问。

  谢锦朝便就将他从题目中窥出的含义说与吴氏,“……所以我让蕙蕙打听了一下粮商,本是想让粮商降价,谁知蕙蕙竟然直接买了十石大米要捐出去,娘,您儿媳妇善不善良?”

  吴氏闻言一惊,夸道,“善良,咱家蕙娘是最有善心的!就是……蕙娘,你真要捐十石米出去啊?”

  那可是十石米啊!

  吴氏还有点小小的心疼,虽然那不是她的钱。

  薛蕙清了清嗓子,“娘,你放心吧,不过就是十石米而已,我捐的起。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米捐出去,郑大人肯定得帮我宣传一番,也能帮到我的生意。”

  而且,这米捐出去,薛蕙在郑仪贤面前提一句谢锦朝,郑仪贤也会更加看重他。

  薛蕙可没忘记,郑仪贤跟济源书院的院长是师兄弟,林阁老是其师傅,而林阁老的门生众多,虽不少遭了贬斥,但也不可小觑,这些都是郑仪贤的人脉,说不定能用到谢锦朝身上呢。

  吴氏听闻之后,没再多说什么。

  晚饭之后,薛蕙便提出要去县衙送粮食。

  郑仪贤白日要监考,没有时间,薛蕙要见他,只能晚上去。

  小何驾着马车如约而来,几人一起往上面搬粮食。

  待所有的大米都搬上马车,谢锦朝拍拍手道,“我就不跟你去了,早些回来。”

  他尚在考试中,出入县衙难免瓜田李下。

  “好。”

  薛蕙应了一声,跟在马车旁边,往县衙走去。

  此时,郑仪贤正在书房里挑灯批卷。

  县试是最低等级的科试,过了县试跟府试之后,才能被称为童生。看書喇

  童生,顾名思义,不过刚入门而已。

  因此县试不太受上面的重视,县令是县试的主考官,也是判卷人,录还是不录,县令一句话的事。

  也就是说,县试是非常容易走后门的。

  若换做一个贪腐的县令,必然会有许多人家想尽法子走后门,整个县的学风也都会受到影响。

  除了考前走后门,考试时也能走捷径,便是拍县令的马屁。

  低等的马屁便是在答卷中趁机对县令进行吹捧,不过这样很容易叫人发现。

  高等的马屁则是在答卷中不着痕迹地往县令的主张靠拢,县令瞧着文章合心意,哪怕笔力一般也会给过,且不容易被发现。

  正如林阁老郑仪贤这一派,主张土地改革,提出限田法,限制土地兼并,以避免穷苦百姓无地可种。

  这种主张触及了士大夫这一阶层的利益,众人自然不愿,纷纷上书,林阁老等人落败。

  这一主张虽不是朝廷主流,但在文章里假意附和一下,还是很容易的。

  谢锦朝便把这方法告诉了许严。

  他的消息来源多,且跟郑仪贤相处的久,对郑仪贤的主张思想很是了解。

  若许严觉得题目棘手,不好破题,便想办法往这一方面靠拢。

  郑仪贤是被贬到云西,仕途失意,遇上与自己主张相同的士子,定然欣赏支持。

  巧的是,在第一场四书题中还真能与限田法搭上边,许严便在论述时偶然提上一句,本来没有太多把握的他竟然进了二十名以内。

  本朝沿袭了前朝的科举制度,在前朝时便有例子,一书生与县令观点相悖,哪怕是文章论述再是精妙,也没能被录取,那书生耽搁了三年,一直到县令被调走才终于过了县试。

  高级马屁的法子只能在县试与府试中使用,成功了就能混个童生名头当当,等到院试的时候,判卷人就会有请外地书院的院长,要五百里之外的书院,且做保密,这法子便用不上了。

  乡试则更加严格,主考官判卷人全都由朝廷任命,这才是重头戏。

  话说回来,郑仪贤必须要在天亮之前,将手里的全部答卷批阅完成,排出名次。

  不得不说,每年县试,都是郑仪贤最难熬的时候,他每晚只能睡一两个时辰,就必须起身去监考。

  五天下来,身体总是有些吃不消。

  更何况今年还碰上了雪灾。

  郑仪贤那叫一个心力交瘁。

  忽地,外面响起敲门声,一衙役的声音传入书房内,“大人,薛蕙薛姑娘求见。”

  郑仪贤从答卷中抬起头,愣了一下,“不见,让她回去。”

  谢锦朝是考生,薛蕙是谢锦朝的大嫂,现在他不方便见薛蕙。

  但不得不说,谢锦朝这小子可真叫人喜欢的紧。

  郑仪贤作为主考官,知晓谢锦朝的坐号是三十七号,昨日在谢锦朝交卷之时,郑仪贤便先仔细看了几眼。

  答卷方一到手,首先引人注意的便是那一手工整端稳尽善尽美的字体,干净整洁的卷面,直接便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再看内容,郑仪贤大体一扫便确定,谢锦朝看出了他出题的意图。

  在谢锦朝前面交卷的书生有不少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正如第一位交卷之人,文章写的倒是认真,长篇大论一番,若单拿出来看,也是一篇不错的八股文。但在郑仪贤这里,一眼扫过去便落了一成,因为他没有读出他的意图,对百姓的境况不敏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再看谢锦朝的答卷,以宜春作喻,将宜春现如今的情况加以深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一针见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其他明白他意图的考生对宜春情况也各有见解,有直接有含蓄,有合适有不合适,郑仪贤也能理解,他们是未入世的学生,对政事一知半解,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郑仪贤皆会取卷。

  更何况是谢锦朝这般,直接大胆,还正巧说在他心上的。

  郑仪贤批过所有的答卷之后,毫不犹豫地取了谢锦朝为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