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开局武大郎,势要绿了西门庆>第75章 装逼过头了
  曹知府觉得风头被抢了。

  论身份,他才是章相公的高徒。

  理应在宴席上和章相公谈谈国事、聊聊理想人生,最好聊到火热时,让章相公能说出一句“你日后必能成为朝廷之肱骨也!”

  可现在呢?

  他孤零零的坐在一边,远远看着武植和章相公聊天。而且两人聊得话题有点高端,章相公说一句金国地广人稀,短时间内不成大患。

  武植回了一句:“古往今来,兵不在多而在精,金国在漠北民心所向,崛起是迟早的事。再说,现在的金主名叫完颜旻,此人奇谋多断,定是一代雄主。”

  完颜旻,后世称之为完颜阿骨打。

  曹知府听着如此专业的分析,不禁有点怀疑人生,金国在哪?完颜旻是谁?他们在讲什么?

  不过章相公却对武植有点另眼相看了。

  现在大宋的读书人普遍眼高手低,也就是大家坐一块谈经说词还行,一说到具体事情上,那就歇菜了。

  可武植不仅在诗词上造诣高,竟然对国家大事也了解不少。

  以一个百姓能有这种程度的了解,很不简单!

  就算是他刚进入朝堂时,往往也只知道循规蹈矩的做事情,绝对没有能力与朝廷公卿侃侃而谈庙堂之事。

  武植对章相公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子夸夸其谈,倒是让大人见笑了。”

  章相公眼前一亮,心里默念了一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禁觉得很有意境,忍不住问道:“这两句话,是你自己想的?”

  武植点点头。

  章相公忍不住暗暗称奇,赞叹道:“本次我致仕回家,本来想着归隐山野,从此不理世事。但是见到小友如此聪慧,心里起了爱才之心。你日后需要认真学习,假以时日,必能成为朝廷之肱骨。”

  曹知府差点就给跪了!

  章相公确实说了这句话,只可惜不是对自己说的。

  他心里泛酸,忍不住岔开话题道:“从朝廷的邸报来看,朝廷已经平定了荆襄流民的事情,设立都督府招抚治理,如此朝廷去一大患,此事值得庆贺。”

  湖广、浙江、湖南等地,原先地广人稀,所以别处的贫困农民经常拖家带口逃到这里。

  人数非常之多,有了百万之巨。因为这些人口管理混乱,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荆襄流民问题。

  而由于这些流民中,诞生了几家大户,这些大户买卖土地、交易人口,导致流民事件愈发严重。

  这些年,官府设立都督府,将所有流民纳入官府管理,才算是平息了流民事件。

  现在流民事件得到解决,也是一大喜事,所以章相公点点头道:“是极,不过……”

  这时,他注意到武植在摇头,心里不由得感觉有趣,又看向武植问道:“武植,此事你怎么看?”

  武植本来想低调谦逊点,没想到章相公亲自点他的名,无奈只能起身道:“大人,此事必有隐情。”

  “哦?你且说说。”章相公笑着道。

  曹知府心里又酸了。

  武植心里斟酌着用词,因为据他所知,荆襄流民事件看似镇压了下去,但是时间久了,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

  与北方的宋江起义可谓是一时瑜亮。

  武植道:“荆襄平定,虽然大喜。但小子我忍不住想,流民一事看似是因为百姓居无定所,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豪强侵占土地。”

  “试想,寻常百姓一户的田地也就十亩,而一户豪强的田地却达上千亩。现在荆襄百姓不多,田地还分的过来,但是时间久了,会不会出问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长此以往下去,若是遇到天灾,百姓如何活命?”

  章相公叹道:“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虽然是一个白身,但是看问题如此通透,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武植抱拳道:“小子一点浅见,倒是让章相公笑话了。”

  章相公笑道:“你说的很对。”

  曹知府再次沉默良久,感觉自己找来武植这家伙,简直就是最大的错误。

  这家伙实在是太能喧宾夺主了,随便说点话题都能长篇大论,头头是道。

  本来,这里是他的主场,应该他和章相公侃侃而谈,武植等一种官员应该当好绿叶,时不时活跃一下气氛。

  但是现在呢?

  他成陪衬了。

  再说,武植是从哪里学到这些东西的?听说他家里开个饭庄,出身最多算是个商人。

  至于席间其他才子,也都发现了自己成了最大的观众。这一路上不怎么说话的武植,竟然没有任何怯生,和章相公聊得飞起。

  这让其他人羡慕的流口水。

  尤其是邱荣一肚子气,看着满桌佳肴根本没胃口。

  最终,章相公问道:“你蒙师是何人?”

  一个成功的读书人背后,往往有优秀的蒙师。

  谁料武植却说道:“小子自幼家贫,没有钱财蒙学,所学知识杂乱。”

  章相公更惊奇了,他没想到,武植没有蒙师,竟然说话还这么有条理。

  一时间,章相公起了爱才之心。

  章相公本人年幼时也是家境贫困,祖父打猎为生,父亲常年在外当徭役,全靠自己的天赋和刻苦才出人头地。

  他今天见到武植,联想起自己当年,心中不自觉增加了几分好感。

  中午午宴过后,到了下午时,章相公让县衙官员散去,然后在几个亲近人前呼后拥之下,去了老家。

  一般情况下,章相公回老家,这些寻常才子们是没资格跟随的,但是章相公一反常态的指着武植道:“走吧,小友。”

  众人不禁对武植高看几眼。

  武植也不免有些多想,难道自己太优秀?

  刚才章相公还问自己的蒙师,难道章相公想把自己收入门下?

  要是真的拜入章惇门下,那可就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了,想象一下,以后出去郊游或者参加科举,亦或是在朝堂上做事。

  大喊一句。

  我师傅是章惇!

  那是何等的有面子。

  看来自己要好好表现了,争取让章相公多点好感。

  一行人到了南门,章相公看到雄伟高大的城墙,还有墙外滔滔不绝的江水,举目远眺,望着涛涛江水向东而去。

  一时间心有所感,想起年少时的种种经历,在江边打渔摸虾,非常刻苦的通过科举的步入朝堂。

  一晃已有五十多年了。

  颇有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

  一旁的曹知府趁机说道:“此江以前时常洪水泛滥,毁损房屋,侵蚀城墙,幸好我等官员上任后,开始筹建修堤,并且不征发徭役,每月发粮饷,鼓励百姓自发修建堤坝。”

  “一共历时五年修成,此堤坝厂三百丈,高四丈,从此这江水不足为患。”

  又有官员道:“得益于此堤坝,我东平府新开垦了三千亩良田。”

  章相公笑而不语。

  见到章相公没有夸赞自己,曹知府微微皱眉,怎么回事?这可是他上任后最大的仁政,为什么没得到章相公的夸赞呢?

  难道自己说的不对?

  正巧这时,武植看到江水之上,有白发老渔夫唱着渔歌架船回家,不禁心有所感,随口吟诵道:“滚滚大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武植诵完这首诗,一时间鸦雀无声。

  很难想象,这种豪迈中带着沧桑的诗词出自武植之口,众人都是文化人,很清楚这种水平的诗词,只怕是此生再难听到。

  “好词,好词啊!”

  一直不为所动的章相公此刻抚掌叹道,他细细琢磨这首词,越琢磨越是有趣,这一首临江仙看透世事,看穿古今,诗词中带着洒脱不羁。

  再联想到他的一生,从入仕到出仕,简直是完美契合。

  良久之后,章相公深深看了武植一眼,叹道:“老夫致仕之后,本打算盖一间小学堂,教教本族的少年郎,想着你要是有空,也可以一起来这边学习。”

  武植狂喜,没想到真的抱上了章惇的大腿。

  大家心里都清楚,章相公这句话,是要把武植当做徒弟了。

  但是章相公话音一转,又叹道:“但是你心中自有方圆,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你的格局远超凡人,未来必成大器。老夫左右想想,自觉教不了你什么,以后就当个小友,闲暇时聚聚吧。”

  小友?

  武植心里一咯噔。

  装逼竟然装过头了!

  从表面看,小友的身份比徒弟高一辈,是章相公更看得起自己,但是呢?

  难道以后自己参加诗会或者在朝堂为官,要大喊一句:我朋友是章惇?

  有个屁用?

  武植懊恼不已,今天实在是装逼过头了,临江仙这种流芳百世的诗,节目效果实在是太爆炸了,爆炸到章相公不敢收徒了。

  武植心痛,赶忙道:“大人有所不知,我自幼家贫,没有什么渠道读书。如若大人不弃,我愿意拜入大人门下刻苦读书,待学业有成,好好为朝廷效力。”

  章相公又思索一番,左右打量武植,像是在看一块璞玉,良久后才道:“既然你有意,老夫也是爱才之人,这样吧,等你忙完家里的事,就可以去青溪找我。”

  “是!”武植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