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开局武大郎,势要绿了西门庆>第67章 有了科举的念头
  过了些日子,关于杨县丞的判词终于下来了。

  县衙也贴出了告示,内容大体是杨县丞作恶多端之类的,然后给予抄家流放的待遇。

  当即便有百姓围着看,又有识字的大声念了出来。

  众多百姓听到恶人被惩处,纷纷鼓掌叫好。

  在县衙作威作福的武植听闻了此事,一开始觉得功成名就。

  自从自己穿越过来,降伏了潘金莲,干翻了西门庆,顺便收拾了杨县丞,现在县衙的事务也能做主。

  颇有一种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

  可是突然间,武植心里感觉索然无味。

  这难道就是高潮之后,会产生的失落感?

  现在各项事情都步上了正轨,武植也不知道做什么比较好了。

  不过武植来了这个世界有小半年了,也大概知道了这个时代的天下形势,虽然自己穿越到了水浒传的情节之中,可是其他的都和历史毫无差别。

  北宋还是那个四面强敌的北宋。

  现在的皇帝还是那个极其昏庸的宋徽宗赵佶。

  如果武植记得不错的话,再有个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北面的金国就会大举南下,占据汴京,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靖康之耻就会发生。

  黄河北岸的宋人,将会从一千多万锐减至四百万人。

  被金军奴役虐待,被称作两脚羊。

  北宋社会宽松和谐,稳定富足,官员百姓素质很高,就算有些官员为非作歹,但总比战乱强吧?

  就算自己躲到江南,最后也还是免不了成为最低等公民——亡国奴,好不容易才穿越过来,又好不容易弄了一些产业,武植可不像让自己的大好人生被毁于一旦。

  所以自己必须要干预历史进程。

  可是自己出身低微,怎么才能干预历史进程呢?

  “科举?”潘金莲听了武植的打算,顿时惊讶不已,有些犹豫道:“大郎,科举可是那些官老爷考的,咱们是农家人,能考上吗?”

  武植点点头。

  这时期的士子和百姓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说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也就是整个社会都对士子比较宽容,比如说秀才可以见官不跪,免税赋徭役,甚至可以进入朝堂,参与政事。

  成为士子,才算有了话语权。

  而且武植也是有些基础的,上辈子好歹是文史类专业,又看了斗破苍穹、遮天等众多玄幻巨作,有识字写字的底子。

  再者说,身为穿越者,对科举的种种关窍十分明白,只要好好学习,就有很大机会通过科举扬名立万。

  武植自信满满的道:“放心吧,娘子,我肯定能考上科举。”

  潘金莲忧心忡忡,说道:“官人,咱们现在生活的挺好的,街坊邻居也羡慕咱们,又何必去费劲考科举呢?”

  武植摇摇头,如实说道:“你别看现在生活幸福美满,其实大宋已经危如累卵,咱们大宋撑不了多少年了,唉,到时候说不定咱们这些人就完蛋了。”

  听到这话,潘金莲瞪大了眼睛。

  自家夫君,不会被鬼上身了吧?

  怎么净说些不着边的话?

  现在开了几个饭店,基本算是日进斗金,为什么想不开,非要去考科举呢?

  别说武植看起来没什么天份,就是稍微有些天份的那些人,又有多少人皓首穷经,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的?

  别说考秀才举人,就是最低级的县试,每个县都有数百人参加,最终能过关的也就寥寥几人。

  之后还有府试、院试,这才能博一个秀才功名。

  潘金莲连忙摸了摸武植额头,有些紧张的道:“夫君,难不成你发烧了?还是最近活计太累了,都开始说胡话了。”

  武植无语,潘金莲怎么当他说胡话呢?

  但是他已经想清楚了,便说道:“明日我去县衙一趟,找一下县尊老爷,看能不能借些藏书,以便我日后科举。”

  “既然夫君决定了,那妾身也不说什么了。”潘金莲应道。

  第二日,武植去了县衙,找到蔡县令,开门见山的说道:“蔡大人,小子想借些科举的书。”

  蔡县令也是微微惊讶,看了武植一眼,问道:“你可有朋友打算考科举?”

  武植摇摇头,又点点头,说道:“不才,正是在下。”

  这下子,蔡县令可真就惊讶了起来,他看了看武植,说实在的,武植头脑足够灵活,协助他处理了不少衙门事务。

  可是,考科举不单单靠头脑灵活,而是从小学习圣人之言,四书五经,深造个十来年,才能在科举道路上有所成就。

  而不是像武植这样子,一拍脑袋就决定的。

  于是蔡县令好心好意的提醒道:“说实在的,你生意做的挺好的,为什么想不开要考科举呢?殊不知科举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些人用了半辈子,还考不到一个秀才功名。”

  见蔡县令这样,武植很不爽,这言外之意不就是认为自己考不上吗?

  哪有这么小瞧人的?

  武植道:“蔡大人,小子还是有些把握的。”

  武植仔细考虑过,清河县是东平府的一个小县城,不是南方苏州、扬州这种科举大省,竞争压力没那么大,那么录取率也会高上不少。

  所以武植下定了决心考科举。

  但是在蔡县令看来,武植就有些头铁了,又道:“说实在的,你没有任何根基,就算是废寝忘食学习十年,说不定才考个秀才功名,图什么呢?”

  武植觉得蔡县令把人看扁了。

  别人是别人,他是他。

  他可是穿越者,天选之子,别人能比吗?

  若是考不上,那不是丢穿越者的脸吗?

  于是武植傲然道:“不瞒蔡县令,别的不敢说,考科举我还是有七八分把握的。”

  蔡县令听得目瞪口呆,他当年也是考过科举,废寝忘食学了数年。他长这么大,从未见过如此狂妄之人。

  还以为听错了,又问一遍道:“你有七八分把握考上秀才?”

  武植摇摇头,道:“不是考上秀才,而是考上举人。”

  蔡县令听呆了,不由的感慨道:“你还真是不知者无畏,把科举想象成探囊取物。”

  武植觉得蔡县令有点过于没自信了。

  不就是考科举吗?

  有这么难吗?

  万一自己不小心考上了状元,蔡县令不得疯过去?

  只见蔡县令拂须叹道:“咱们东平府虽然地处北方,但一直是科举大省,尤其是咱们清河县,考科举之人犹如过江之鲫。我记得上一年,光考秀才者,约有五百多人,考上的不过六人。”

  五百多个报名的,只考上六个?

  卧槽,考科举现在都这么内卷了吗?

  这下轮到武植震惊了,他似乎忽略了一点,在明朝以前,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从文化程度上说,北方比南方更优秀。

  他好像低估了考科举的难度,一滴汗水从眼角滑落。

  蔡县令继续说道:“而且这六个人,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殷实。你虽然开了几家饭庄,但归根结底还是商人,没有这些大家族有底蕴。”

  “考秀才才是第一步,考进士更是难上加难。去年东平府应该是二十取一,每个考上进士者,都是人中龙凤。”

  “本来我以为,你会好好经商,没想到还有志向科举。该说不说,志向还是比较远大的,要不让下人上点酒菜,咱们喝点酒?”

  武植摇摇头,听了蔡县令一番话,白读了十年书。

  武植完全低估了考科举的难度,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清河县,考科举竟然如此困难。

  难怪这蔡县令不看好自己的科举之路,没想到竞争如此激烈。

  唉,也怪自己吹牛,竟然说有七八成把握考上进士。

  武植突然觉得,科举之路一片迷茫啊……

  来时武植兴致勃勃,离开的时候忧心忡忡。

  但是既然下定决心选择这条路,武植绝对不愿意轻易放弃,再者说,今年的科举没剩下多少时日了,自己必须抓紧时间学习。

  到时候,蔡县令还没去恩州当同知,那么县试就是由蔡县令主持,或许还能行个方便。

  想到这里,武植心里又有了希望。

  接下来的几日,武植在家里好好学习,潘金莲怕打扰武植,也主动担起了饭庄的事务。

  好在,饭庄经营已经步上了正轨,不用操那么多心。

  只不过,武植一直在家学习,学的古书又是晦涩难懂,他上辈子虽然上了大学,但是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附近人家都是半个文盲,武植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就像他现在做题目,只能靠自己瞎蒙。

  而那些大家族的人,有塾师在经史子集上浸淫了数十年,经验必定更加老道。

  不能在家闭门造车!

  武植打定了主意,便左右询问了一遍,原来科考在即,一些乡下的学子也来到了县城,因为苦于没有盘缠,便在寺庙借宿。

  也就是说,现在清河县的寺庙,倒是住了不少才子。

  有些没活干的塾师,或许还会去寺庙售卖一些科考用的文章。

  武植想了想,相互切磋总好的过闭门造车,自己去寺庙一趟,或许能见识见识那些才子们的学识。

  想到这里,武植和潘金莲打了声招呼,便去了县里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