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都市情感>重生80-阿巴的野望>第230章 我挣钱给娘家花呀?
  这会儿的人民服上衣兜兜盖上都特意给留着个小洞,专门就是用来插钢笔的,相当人性化。

  老六点点头,指了指沙发请二哥坐下,给递了根烟。哇啊?有事儿?

  他才不信老二啥事没有就是过来串门的。

  “我刚才看着你们过河了,过来瞅一眼。”老二点着烟抽了一口:“现在外面折腾咋样了?能行不呢?”

  老六点点头。都挺好的,都挺顺利。

  “跑那么远干哈去了?你现在是真能行了,比我强。”他说话慢,就像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在琢磨那种感觉。

  感慨了一句,老二抽了口烟巴嗒巴嗒嘴:“现在小颖这,还有小兵,在你这头算是吃惯嘴了,天天大鱼大肉的,回家吃不下去饭了,这家伙。

  小颖就不说了,小兵是小子,就得吃点苦,别太惯着,该骂得骂该管得管。再说你和李侠是不是也该生一个了?这也过门好几个月了。”

  老六笑着摇摇头。不急,再等一年。

  “那还等什么呢?咱爸妈也不在了,她那头也没啥人,你俩现在条件也起来了,还等啥?早生孩子早得祭,有孩子才叫家呢。”

  老六点点头,他同意老二这句话,但是并不妨碍他再等一年要孩子。

  “小伟那边我现在也管不到什么,就交给你了,我也放心,你该打打,该骂骂,那孩子皮,得管的严点,你得让他怕着你。”

  老六又点点头。其实小伟还真就不用太管着,那小子相当自律,能管住自己,心眼也活,只需要给机会引导一下就行了。

  这个年代的父子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沟通,像老二这种对儿子的误解很平常,家家如此。可以说最不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

  但是这个没有争论解释的必要。

  “哎呀,实在是没想到啊,”老二搓了搓下巴:“上哪知道去?我这家伙借着你光了,连我带孩子的。”

  老六摇摇头,这又不算什么事儿,都是应该的。确实是应该的。

  “那啥,你说,我现在把房子翻一下怎么样?现在老大当兵,老二这也有你安排了,我这担子轻快不少,小兵天天念央让我盖瓦房呢。”

  嘎巴。老六点点头:把老房子拆了,要盖就盖好点,大气点。

  “宽门阔院,我也想啊。”老二笑起来:“那家伙,不得花钱哪?再说,老房子拆了中间住哪?那也得一两个月呢。”

  ‘孩子在我这,东西堆车库里,你和二嫂先在那凑合几天,吃饭就过来吃。’

  “你说你盖那库啊?你那打算都干什么呢?有那么多车停吗?”

  ‘有五台车,但不一定都停这边,平时当仓房用,再说我也要干活。’

  “啥活?我看弄了个检修间,你还打算在这修车?”

  ‘不是修车,是保养还有拆解。拆一些发动机什么的。’

  老二摇了摇头:“说了我也不懂,你现在折腾起来了,干大事儿,自己心里有点谱就行,出事啥的谨慎点,有家有业的。”

  老六点点头。毕竟是亲哥们,虽然以前做的不到位,但你不能说他坏,这份关心还是真情实意的。其实人本来就都是矛盾的。

  “那就盖吧,我就是来听听你怎么说。”

  老二想了想,啧了一声:“我手头不到一千块钱,小红那头一个月能寄五块钱回来,要是像你说的这么弄,那到少大三间半能够。”看書喇

  小红在部队上,这会儿的津贴是一个月六块钱,寄五块回家里。

  他琢磨了一会儿,说:“三间半三间半吧,小红那头先不想他,小颖和小兵大了自己能有个屋,小伟那……小伟将来能留城里不?”

  老六肯定的点点头。小伟那性子能折腾起来,只要给他个机会他就能发展挺好,以后是肯定要留在城里的。

  小红会在部队上一干四十年,一直干到退休,自己在那边扎根发展,娶妻生子,成为一方响当当的人物,那是相当有手腕。

  但这话这会儿不能和老二说,说了他也不会信哪。

  这会儿谁能想得到一个十七岁的山里孩子,学都没念过几天,会在二十年后成为红城的大人物,军地通吃,什么事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情。

  所以说,学历不算什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人都搞歪了,就培养些夸夸其谈啥也不懂的当成栋梁,或国央民。

  “这房子一起呀,我手里也就空喽,十来年攒的这点家底儿。”

  老二摇了摇头:“小伟要是将来能留城里那可挺好,不用我挂记着了,小颖将来怎么也是嫁人,那三间半就够用。

  到时候我和你二嫂我们俩,怎么都能对付过去,有点地就能活。”

  老六点点头没说啥。他这个二哥可不是像他自己说的这样是个能待得住的人,那心思比几个儿子还活还花花呢。

  老伴一死那就算解开了笼套,自己跑出去风流潇洒去了,几年都见不着他人影儿,四个孩子也没见他管过啥,都是靠自己,靠小红给拖带着。

  老六对老二家小红的感官特别好,就是因为他这个大哥当的太像样了,基本上就是在做爸爸,弟弟妹妹照顾安排的方方面面都妥贴,都过上了好日子。

  甚至弟弟妹妹的孩子都给照顾到了,真的是特别特别合格的大哥。

  ‘小伟肯定能留城,后面不用你们管了,小红那边暂时你也不用太考虑,现在就是让小颖和小兵安心上学,把书念好是真格的。’

  老二点了点头:“小颖和小兵回家跟我说了,说六叔六婶儿给他俩下了任务让好好上学。这事听你的,以后就让他俩好好念书。”

  老六点点头:‘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念书是大事,念好书才有发展有将来,知道吧?’

  “那到是,上学……进城呗。”老二搓了搓短发:“那就听你的。”

  读书进城转户口分配工作当干部这事儿,是一直就有的,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有,不过限于教育资源的缺少,能通过这条路的人不多。

  再加上这十来年的撂荒,城里又一度的吃不饱饭,大部分农民对这事儿都是当故事听听了,都没什么念想。

  就没有努力的资格。

  毕竟僧多肉少,大部分人又没有什么背景,好事也落不到头上。

  老二原来是进了城的,后来就是因为吃不饱饭又回了农村……在六二年以前,人口是可以自由迁徙流动的,落户自由。

  五七年开始限制流动,到六二年,二元户口制度全面达成,户籍和户籍性质开始被锁定,自由迁徙落户自由这八个字被从宪法中删掉了。

  一直到八五年,人口流动才再一次被允许,开启了半生不熟折磨人的居留证制度。

  “现在有你在,进城也是个好事儿,起码不用种大地了,能刨出来个啥?”

  ‘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老六问了一句。

  “那我就开始张罗吧,掐着六七月份把事办了,等进了八月又得忙,怕不好找人。”

  ‘行,砖头水泥我去帮你打招呼,你打算用什么瓦?’

  “红瓦好点,是不?”

  ‘行,那就红瓦,我找人给你从市里拉回来,公社这边就算了,产量低,差这个人情没必要。’

  “能行啊?会不会太麻烦?”

  ‘没事儿,又不是不给钱。’

  一点砖头水泥红瓦的,一建那边有的是资源,也就是打声招呼,确实不算什么事儿。

  “那行,那我就回了,明天张罗张罗,你们也是刚回来,早点休息吧。”老二站了起来,老六给送出来。

  老二过南屋和老张头老张太太打了声招呼,又嘱咐小颖和小兵在这听话,这才走了。

  “六叔,我爸嘎哈?”老二走了,老六把人送到院门回来,小颖就扒着门框问。

  “能嘎哈?”小兵看着电视接话:“我估摸,应该是盖房子的事儿,是不六叔?”

  “真的吗?俺家要盖新房子啊?”小颖惊喜起来,盯着老六。

  嗯。老六点了点头,盖瓦房。

  “呀……”小颖高兴的蹦跳起来,被老张太太拿扫炕的小笤帚照着屁股就是一下:“老实儿的,炕蹦塌了。”

  李侠伸手把小颖搂到怀里:“炕塌了就把你填进去,让你蹦。”

  “我不顶事儿,多瘦啊,小兵胖乎。”小颖揉了揉屁股,根本不当事儿。老太太也没使劲儿。

  “盖完房子就让我爸买电视。”小颖在那幻想。

  小兵撇了撇嘴:“美死你吧,还买电视,我爸能舍得盖房子那都多不容易了,钱是大风刮来的呀?竟想美事儿。”

  “俺家要是像我六叔这么有钱就好了,想买啥买啥。”小颖也感觉不太现实,巴嗒巴嗒嘴。

  “那你好好念书,将来挣大钱。”李侠适时的鼓励了一句。

  “我挣钱……”小颖眨了眨大眼睛:“等我长大了挣钱那不是得给婆家花吗?往娘家花呀?”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老张头都没控制住,笑出了声。

  这话还真就没毛病,这个年头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婆家的人了,首先得顾着自己的家,日子艰难,自己不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