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都市情感>重生80-阿巴的野望>第149章 看电影,坐火车
  “张顾问。”

  “嗯?”哑巴和李侠看过去,一个女孩跑过来:“张顾问你好,我是咱们工会的小宋,这是领导让我给你们送的票。”

  两人看向小宋手里拿的东西。

  哑巴一眼就认出来了,电影票。这个时代的电影票相当独特好认,而且全国的企业单位还都是差不多的样子。

  哑巴比划了几下,李侠说:“谢谢你,你这会儿还没下班?”

  “不是,下班了。”小宋笑了笑:“下午领导让我给你们送去,我去了六十栋家里没人,然后听说你们在这边就过来了。”

  “那可真麻烦你了,这么晚了还特意跑一趟。谢谢啊。”

  “没事儿,我应该做的,反正也没多远,就当出来溜达了。这是票,是明天和后天两场的,新片。

  咱们每次新片到了都会发一些票,你们可以直接来工会找我拿。”

  “行,谢谢。”李侠接过票:“住的远不远?要不要开车送送你?”

  “不用,真不远,我就住咱们厂宿舍。”小宋往宿舍那边指了指,摆了摆手:“那我就走了啊,张顾问还有这姐姐,再见。”

  小宋一溜烟跑了,那边还有两个小姑娘在等她,应该是一起住宿的工友。

  这些在科室跑腿的小丫头年纪都不会太大,一般家里条件也都是不错的,大概齐也是个小领导什么的。

  一般人进不了工会,工会的级别比较高,工作轻松待遇好。

  “给这么多。”李侠看了看手里的电影票,一份红色一份黄色,颜色是用来区分日期的,每天都不一样,票的背后手工印着日期和场次。

  这是两天两场的票,每场都给了六张。这会儿一家五六口人很正常,七八口的都有。

  票上没有电影名字,这会儿的人也不看电影名字,反正有就去看,名字和内容并不重要。电影院边上到是会有电影的宣传画。

  就是那种纯手工画制的巨幅牌子,每个电影院都有美术工专门画这个。冯大炮就是干这个的。

  “多了咋整?”李侠憨憨的问了哑巴一句。

  哑巴笑着把媳妇搂到怀里,感觉这憨货也挺有意思的,很可爱。

  “有人看着呢。”李侠扭捏的挣了两下:“回家再抱。”说话嘴里喷着一股酒味。

  哑巴估计这丫头今晚喝了能有半斤酒,到是真没看出来。哑巴自己肯定是不行的,二两还敢比划比划,半斤肯定能把他送走。

  他们家就没有这个喝酒的基因,几辈人没有一个能喝的。

  不过,他自己不喝,但并不讨厌女人喝酒抽烟,对女人喝酒这事儿还有点期待情结,但他讨厌醺酒,那就没意思了,招人烦。

  适量的话,男人喝酒活血,女人喝酒活性,还是比较美妙的。前提是适量,尤其是男人,喝大了就啥功能也没有了。

  那些喝醉了还能发生事实,或者又一点也记不得的故事,要么就只能存活在故事里,影视里,要么就只能是装的。

  ……

  第二天,已经是十九号了。哑巴拿到了财务处的结算单。

  这会儿的异地汇款相当慢,全程都是人工对账加密,不管是信汇还是电汇,其实都要看人民银行内部的记账复核速度。

  老百姓汇钱需要去邮局,把钱交给邮局,填写汇款单或得发电报到对方,然后那边邮局给付,这是九十年代以前唯一的方式。

  几十年间,邮局的现金储量都远远的高于银行,这也是邮局后来成立邮储的底气。

  但这仅限于民间小数额,大额就不行了,只能走人民银行内部。正常一笔资金从起汇到入账,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都属于正常情况。

  哑巴这个感觉比较快,是因为宽城和杯溪这两座城市都是国家级超大型企业,而且两家企业之间的汇兑比较频繁。

  其实这会儿,整个关外的资金汇兑速度都要远远超过关内,资源企业太多,银行内部的票兑人员跑的就比较勤。

  对,没错,全靠人工来回传递票据复核查对入账,他们跑的勤跑的快,你的钱就快。

  其实后来的跨行汇兑也是这样的,全靠人工完成,工作量相当大还繁琐,直到进入电子时代。

  另一方面,人员少也是主要原因,毕竟金融业务可不是说任何人学学就能行的,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那几年,整个银行业才算基本完成人员的填充问题。

  那些年也是大学生的高光时刻,不用门路不用背景,相关专业毕业就能进省级经济金融单位,或者人民银行。

  当时同样缺人的还有卫生防疫系统,只要专业对口,中专生就能进编制。

  其实哑巴汇出来的钱还没到账,还没有真正进入汽车厂的现金帐户,财务处只是确认了汇兑真实性,就给了结算单。

  毕竟也是内部人嘛,还属于领导层。

  八十年代利用汇兑的时间差搞事情的可不少,各种造假欺骗手段层出不穷,汇票是热词。支票这会儿只能在本地区使用。

  有了结算单,总务处这边就可以安排发车了,一共八百台,公社那边五百,小柳那边三百。

  这么些车就不可能一次送到了,而是要分几个批次才行,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安排好车的事情,哑巴又去技术组和试生产小组那边转了转,然后和宣传处借了一名干事,陪着李侠和张英玩了两天,到处拍照。

  哑巴把多出来的电影票给了为民饭店那个厨师,算是交个人情。这年头电影票抢手的很,虽然一毛五谁都看得起,但是不一定能买得到。

  电影院都只有一个放映厅,每天也只有三四场,买电影票像打仗一样,要花时间靠体力去抢。

  两部电影,一部是陈冲刘晓庆唐国强的小花,一部是姜黎黎和孙树林的红牡丹。

  哑巴对这两部电影都有记忆,但也都记的不太清了,津津有味的跟着看,到也别的一番风味。

  然后发现这个时代的人是最厉害的,尤其是小姑娘。、

  电影一散场,拥挤的人群慢慢往外走,就听到人群中有人在唱主题曲了。

  ‘妹妹找哥泪花流,哦哦,不见哥哥心忧愁,心忧愁……’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哑巴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周边的人群就都很平淡,甚至有不少人跟着唱了起来,包括李侠和张英。

  哑巴觉得应该是这个年代什么都没有,人的注意力就集中,专心,而且什么都靠脑袋,记忆力也就相当强大。

  就像这个时代的人的体力体质远远的要超过后来。

  ……

  二十一号,天气又阴了下来,第一批车发出去了。

  哑巴和李侠张英也在两位汽车厂保卫处的同志的陪同下,登上了宽城去冰城的火车。

  之所以汽车厂这边这么慎重,是因为就关外的三个半省来讲,冰城那边是最乱的地方,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最多,案件数量是三省半之最。

  其实摊开来讲,都是穷闹的。

  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两千年代,随着旅游事业的火热和法制的健全,才慢慢扭转。

  从八五年到两千年,关外的情况是这样的。

  在辽东省内,一个人就哪都敢去,也就是长点眉眼加几分小心的事儿。

  如果来宽城白山省这边,一般就要携带自卫工具,尽量在市中心热闹的区域活动。

  但如果是去冰城黑水省,不管是辽东的人还是白山的人,携带杀伤性工具的情况下,还要找人一起,还要看去哪。

  有些地方是真不太敢,能不去就不去。

  后来在九十年代跑到关内去搞事情的,也大部分是黑水那边的人。他们说话口音没有白辽两省重。

  ……

  汽车厂出面给五个人买的卧铺票。

  李侠和张英都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小火车不能算。两个人昨晚上都没太睡好,到了车站就开始激动兴奋,又有点紧张。

  里面拥挤的人群巨大的噪音污浊的空气都让她们有些不适应,就一人死死的抓着哑巴的一只手一步也不敢分开。

  ……哑巴有一种自己被绑架劫持着的感觉。

  其实这里的这点人真不能算多,宽城和冰城这会儿火车站都不大,很简陋,甚至还没有杯溪火车站大。

  奉天火车站规模上就要大得多,即使是在八零年,奉天每天的外来人口也有十几二十万。她俩到那估计能吓哭。那才叫人多。

  两个保卫处的同志去找了车站这边,也不知道是怎么沟通的,还是人家原来就熟悉,哑巴三个人没在候车室挤多久,就被提前带进了站内。

  一下子就安静了,不用挤了。其实等待的时候还不挤,等剪票的时候才叫挤。能挤怀孕那种。

  等上了车就更舒服了。五个人,两个软卧车厢。

  对于第一次坐火车的李侠和张英来说,就是感觉稀奇,感觉还挺舒服挺好的,一点也没有进入软卧的惊喜幸福感。

  两个保卫处的干事就很客气,一直在说借了哑巴的光,这一趟出来算是享福了。他们是坐过硬座走几百公里的,太知道那种滋味了。

  这个年代坐火车出远门那真叫煎熬,挤到是不算挤,这年代出远门的人不多,但是慢哪,又是硬座,一坐就是几天一星期。

  这会儿的硬座真的是硬的,木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