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我在中唐当皇帝>第128章 大唐使团缓出行
  李宁向康艺全透漏,吐蕃内大相论莽热可能献粮求归之意。

  康艺全随后眼睛顿时瞪得老大,惊讶中带着些愤恨得说:“去岁至今,京畿虽有常有灾情。若得河南、江南、剑南等地粮食,自可缓解。吐蕃内相狼子野心,岂可纵虎归山。”

  李宁也不满得说道:“大唐与吐蕃征伐不断,不通使、不互市,互为死敌。吐蕃撕毁盟约,背信弃义,屡屡犯边。唐朝坚守阵地,不断扩军,年年防秋。朝廷断然不会资敌弱己。”

  李宁接着叹气道:“吐蕃此时示弱求好,如若不允,两国必然剑拔弩张。”

  康艺全反驳道:“剑南一役,吐蕃损兵十万之多,国力大减,数年之内不能出兵。如今国君薨逝,想来时局不稳。”

  李宁知道吐蕃赞普并未去世,内乱之说必是论莽热派人散布,以此蒙蔽朝廷。

  李宁接着问康艺全:“吐蕃与我朝并立近两百年,康将军有何看法?”

  康艺全答道:“吐蕃世居高山之地,不通礼仪,不服王化,强硬蛮横。”

  中原华夏民族,历来鄙视番邦异族。康艺全虽是西域粟特人,但归顺唐朝已久,家中世代从军,已被汉化。

  李宁听到这番言论,并不过多稀奇。他回道:“昔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番两国也曾结舅甥之盟。然则两国和战不定,征伐不断。我朝败多胜少,先后失河湟、陇右、河西、西域大片领地,吐蕃则欲战欲强。”

  康艺全听得哑口无言,他也不得不承认吐蕃强大。

  李宁接着问康艺全道:“国之强盛,必有其理。康将军可知吐蕃军政、律法?”

  康艺全答道:“吐蕃全民皆兵,军事强悍,每到一处便烧杀抢掠。至于政事、律法,我虽不甚了解,也知其远不及我朝。”

  李宁在后世虽然也曾看过关于吐蕃的研究资料,有王位之争、君臣之争、将相之争、贵奴之争、苯佛之争。但如今吐蕃局势,他尚不完全清楚,看来必须得好好一番,以便日后布局。

  现在眼前就有一个在吐蕃生活了十几年的好耳目,奈何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

  正在此时,李宁看到袁同直袖中掉落一封信件,康艺全捡起后递给了李宁。

  李宁一看,这封信竟是他昔日好友吕温所写家书,收信之人是吕温二弟吕恭。

  吕温正是揭露元稹渣男本性、帮助李绅传扬《悯农》一诗的河中名士。(详见第043章:有心栽花花不开)

  李宁当初还用活字印刷技术,将吕温为其父吕渭编撰的《吕君载集》印制成册,广为流传。

  吕温是蒲州书香世家,其父吕渭官终湖南观察使、祖父吕延之曾为浙江东道节度使、外祖父柳识乃天下名儒,外祖叔柳浑官至宰相。

  吕温之父吕渭曾为礼部侍郎,知贡举多年,也是名儒。吕温又从陆贽治《春秋》,跟梁肃学文章,博采众长,才华惊世。

  另外,吕温之父吕渭还任过太子右庶子,算是太子李诵的恩师,也曾提携过太子侍读王叔文。

  所以吕温丁忧之后,凭借着家族强大背景,加上太子一派的推荐,轻易官拜左拾遗。

  吕温作为此次出使吐蕃的判官,数日前已到达陇右洮州,正好碰到了袁同直。

  吕温惊讶之余,写了一封家书请袁同直代为捎回,还写了首《临洮送袁七书记归朝》的诗记录此事,诗曰:

  忆年十五在江湄,

  闻说平凉且半疑。

  岂料殷勤洮水上,

  却将家信托袁师。

  “平凉劫盟”发生在贞元四年(公园787年),而吕温出生于公园772年,正好十五岁。

  此番袁同直被俘十七年后能够归国,李宁猜测是唐朝与吐蕃私下协商达成的。既然有求于人,就改有求人的姿态,把当初抓走的人,现在还活着的人放回来,不然没得谈。

  皇帝李适圣上极为重视此次出使,特派秘书监张荐为吐蕃吊祭使,加封工部侍郎、御史大夫。

  张荐表字孝举,深州陆泽人,小说家张鷟之孙。他敏锐善辩,曾护送咸安公主和亲回纥,后又出任回纥吊祭使,是位外交人才。

  张荐还精通文史,执掌秘书监,是位博学大儒。唐朝的秘书监负责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兼修史书,尤为清贵,是天下文人表率。他常年任职于此,可见其能。

  此次吕温正是作为判官,陪同工部侍郎张荐出使吐蕃吊祭。他的官职也因此由从八品上的左拾遗,骤然升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官轶直接上升六阶,不得不感叹升官之迅速。

  当然,吕温如此升迁之速,自然和出使吐蕃分不开。大唐和吐蕃征战将近一个世纪,陇右、河西、西域之地尽失。两年前终于打了个大胜仗,这两年,年年来使,似有缓和之意。

  李宁听康艺全说:“窦拾遗固辞不受,这才落于吕拾遗。”

  李宁知道吕温胆大心细,刚正豪爽,适合做外交工作。他言下之意,似乎吕温并不是皇帝李适首选之人。于是李宁问康艺全道:“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康艺全慢慢回到:“听说,圣上本来属意窦拾遗,奈何窦拾遗固辞不受。”

  李宁知道窦群这人,他还用窦群布衣而仕的事迹劝谏过孟郊,成功把孟郊拐走。(详见第098章:陆鸿渐煮茶听书)

  说来也巧,窦常和吕温同时在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前为五月后为八月)被举荐,都是担任左拾遗一职。

  而且两人都是书香门第,更巧的是两人都以兄友弟恭、家学渊源闻名于世。河中四吕:吕温、吕恭、吕俭、吕让,具有才名。关中五窦: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皆工词章。

  五窦之父窦叔向,擅长写五言诗,名冠当时。他少时和常衮为同窗挚友,因常衮拜相荣升左拾遗、内供奉,也因常衮罢相外放溧水县令,卒于江南。

  窦群在常州毗陵为父母守墓多年,节操出众,且精研《春秋》,著书立说。所以常州刺史韦夏卿才会两次推荐于他。

  窦群曾跟随“盛唐三贤”之一的啖助弟子卢庇者学《春秋》,在任左拾遗后为皇帝李适讲过《春秋》,深受天子赏识。

  或许因为张荐和窦群二人都是经义大家,所以皇帝李适才让他二人一同出使吐蕃。

  奈何窦群以布衣得官从八品上左拾遗才仅仅两年,不想再次升为从六品下侍御史。所以他给皇帝李适说:“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泽擢臣为拾遗,是难其进也。今陛下以二十年难进之臣,用为和蕃判官,一何易也?”

  窦群谦逊之举再次赢得皇帝赏识,被留在李适身边得以重用。他虽然没去出使吐蕃,也被晋升为侍御史。

  而吕温与窦群关系要好,皇帝李适只好让吕温出使吐蕃。

  吐蕃三月报丧,四月二十二日,使者论乞冉到达长安。但是十日后的五月二日才任命张荐和吕温等人出使。

  礼部侍郎,天下文魁权德舆特意写了一首《送张曹长工部大夫奉使西番》为张荐践行,诗曰:

  殊邻覆露同,奉使小司空。

  西候车徒出,南台节印雄。

  吊祠将渥命,导驿畅皇风。

  故地山河在,新恩玉帛通。

  塞云凝废垒,关月照惊蓬。

  青史书归日,翻轻五利功。

  监察御史、后辈迎接也写了一首《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送别张荐,诗曰:刘禹锡

  月窟宾诸夏,云官降九天。

  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

  水咽犹登陇,沙鸣稍极边。

  路因乘驿近,志为饮冰坚。

  毳帐差池见,乌旗摇曳前。

  归来赐金石,荣耀自编年。

  说来也怪,张荐等人五月二日出行,直到十三日才到达唐蕃两国边界,行驶速度可谓极慢。

  欲知其中缘由,且听下章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