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历史军事>宋朝小厨神>第25章 高光时刻
  赵晓峰可是这汴京城中有名的纨绔子弟。

  可能别人不认识他。

  但是在这读书人的“圈子”里,赵晓峰还是比较出名的。

  毕竟。

  有个当户部右侍郎的老爹,谁都知道赵晓峰这家伙不好惹,也不能惹。

  “赵公子。”

  之前那个书生,看见赵晓峰挤过来,二话不说抓起奶油爆米花就吃,登时有种同仇敌忾的感觉,指着杨东浩说道:“我们都被这个奸商给骗了,你知道这奶油爆米花是用什么做的吗?是用玉米这种下等食物做的!我们正打算将他揪去报官呢!”

  “下等食物?”

  赵晓峰瞟了一眼这书生。

  “没错。”

  徐秀才指了指旁边周老板那锅里的爆米花,跺了跺脚,恨其不争的说道:“赵公子你看看,这人都已经拿出来证据了!”

  “哦?”

  赵晓峰眯起眼睛,看了看那铁锅里的爆米花,又看了看周老板,“周老板,这爆米花是你用玉米做出来的吗?”

  周老板点头,恭声说道:“是的赵公子。”想到那天被赵晓峰一顿臭骂,他干咳了一声,委婉的说道:“其实用玉米这种粮食,制作爆米花也无可厚非,但是,卖的这么贵,就有点……”

  “什么叫做无可厚非?”

  徐秀才打断了他的话,皱眉说道:“把玉米这种下等食物卖给我们读书人,这已经就是对我们的不敬了!”

  “闭上你的鸟嘴!”

  赵晓峰三下五除二,将嘴里的奶油爆米花咽进去,拍了拍手上的碎渣,指着一脸惊愕茫然的徐秀才骂道:“好一个下等食物,我问你,是谁规定将食物分为三六九等的?是你吗?”

  “赵公子,我……”

  徐秀才下意识后退了一步,大脑一片空白,他不明白,为什么赵晓峰竟然会帮着杨东浩说话?

  “赵公子。”

  听到赵晓峰的话,旁边那群书生中,有人不服气了,站出来朗声说道:“玉米这种粗粮,原本就是下等食物,这都是大家公认的事情。”

  “没错。”

  “就是这样的,读书人不吃这种粗粮!”

  有人带头,其他人纷纷踊跃跟上。

  除了这些书生之外,人群中更多的人,则是皱眉不语。

  读书人之中不缺乏出身寒门的人,但更多的人,其实还是官员之后。

  毕竟,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那也是价值不菲的。

  听着徐秀才这些人,在这里大声嚷嚷玉米是粗粮,是下等粮食,其余众人虽然心里忿忿不平,但忌惮于徐秀才等人有功名在身,也不敢说什么。

  但是赵晓峰不同。

  “粗粮?”

  赵晓峰冷笑一声,目光从这些书生身上慢慢扫过,不屑的说道:“我看你们这些人都是读书读傻了吧?”

  这话一出,徐秀才等人瞬间脸色就变的难看起来。

  杨东浩双手环抱,站在旁边,也不吭声说话,笑吟吟的看着。

  “赵公子,我们也是有功名在身的人……”

  徐秀才涨红着脸,话还没说完,就被赵晓峰打断了:“有功名在身又怎样?我问你,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徐秀才一怔,犹豫了一下,违心的说道:“我读书是为了学知识。”

  “错!大错特错。”看書喇

  赵晓峰背负双手,模仿着杨东浩上次对他说的话,一脸严肃的说道:“我告诉你,读书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明事理!懂不懂?不明事理则为愚!愚就是像你们这样,将玉米视为下等食物,怎么,难道吃玉米就让你们丢人了吗?将食物分为三六九等,谁给你们的权利?你们有什么资格?”

  “说的好!”

  “这位赵公子说的对!”

  “同样都是读书人,这位赵公子就与众不同,玉米又怎么了?以前闹蝗灾时,我见有些读书人照样也吃玉米!”

  围观众人中,除了徐秀才等人,剩下的人都大声叫好,给赵晓峰鼓掌喝彩。

  周老板缩了缩脖子,不动声色的悄悄向后退了一步。

  “各位,过奖过奖。”

  赵晓峰看见众人向自己投来赞赏的目光,并且还给自己鼓掌叫好,这种“高光时刻”,可是赵大公子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一时间他不禁有些飘飘然。

  不过,赵大公子总算还没有忘记,杨东浩还在旁边站着呢,刚才那番话,其实不过就是他鹦鹉学舌,照搬模仿罢了,他将心里的兴奋得意努力藏起来,尽可能让自己显得十分谦逊,“各位,我虽然不种地,但我也知道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看着脸色涨红,说不出话来的徐秀才等人,赵晓峰轻咳了一声,抑扬顿挫的朗声说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瞬间一片安静。

  鸦雀无声。

  紧接着,一个穿着粗布衣,双手长满老茧的汉子,眼眶一下就红了,大声说道:“不愧是户部右侍郎的儿子,还是赵公子体恤明白我们农民的辛苦不易啊!”

  “没错没错。”

  这汉子身旁同样一副老农打扮的男人说道:“赵公子这首诗作的真好,就连我们这些人都能听懂!赵公子真乃大才啊!”

  “没错,赵公子真乃大才啊。”

  其他人立刻纷纷附和夸奖着,看向赵晓峰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尊敬。

  “这……这诗……”

  徐秀才连退了几步,惊疑不定的看着赵晓峰,这首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最主要的是,这首诗将农民种地的辛苦和粮食得来的不易,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一下就能想象农民辛苦耕种的那副场景,脑海里有了画面感。

  剩余的那十几个书生,也都是一脸惊愕,难以置信的看着赵晓峰,他们根本不敢相信,这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满含寓意的诗,居然会是出自赵晓峰的手笔。

  毕竟,拥有数百万人口的汴京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他们这些读书人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圈子,不论是谁有了全新的诗作,用不了两三天,整个汴京城里的读书人都会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