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都市情感>公元1980,我来了!>第599章 录像带
  曹玲既不是煽情,更不是卖惨,她是真心害怕大叔不卖了。

  她搞不懂录放机究竟多少钱一台,但人家能说出一千二,肯定八九不离十了,梅志超差不多对半砍了,还要人家的赠品,曹玲觉得他也太贪心了。

  曹玲的想法是尽量稳住大叔,所以说的特别真诚。

  大叔看到他们两个,不像是一唱一和地在演戏。

  如果说刚刚是被梅志超地话给拿捏住了,这下还真是被曹玲给打动了。

  “行,”大叔说道:“今天我就算做个善事。”

  说完,拿出10版录像带,又拿出一个大纸箱,把录像带和录放机放进纸箱,再用绳子给捆好。

  曹玲感觉捡了个大便宜,她甚至都想从口袋里再掏几百块钱给大叔。

  她本来就是性情中人,从来不喜欢占别人便宜得。

  梅志超看出了她的意思,立即用眼神示意她别冲动。

  箱子绑好后,梅志超并没有急于离开,遇到有人到摊位上来问价,梅志超还帮着说好话。

  有人掏钱买东西,他还帮着接钱递商品,曹玲也在一旁帮起忙来。

  过了一会,等到顾客少一点得时候,梅志超才询问起大叔,石镇的商品怎么这么丰富,而且所有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都是境外货。

  这些东西都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其他地方没有卖的?

  通过短短个把小时的相处,大叔也看出来了,虽然梅志超很会砍价,但他和曹玲貌似都是实在人,不像那种油头滑脑的城市痞子,于是跟他们讲起来石镇的发展史。

  原来石镇是著名的侨香,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早在60年代初,石镇人每年都会收到海外亲戚朋友寄来的大量包裹。

  这些包裹里的日用品和服装,侨眷们除了自用,多余的就悄悄拿到路边去卖。

  等到后来发现需要的人多了,而且也没人管理,侨眷们的胆子也就越来越大,有的人就主动寄钱给在境外的亲朋好友,托他们多购买一些新的日用品等货物来卖。

  他们摆上两条橇子,铺上几块床板,支起来作为货架,摆在街道两旁经营。

  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估衣摊”。

  显而易见,这些“估衣摊”几乎都是无证经营,他们从境外邮寄回来的商品也没有缴纳关税,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都是走私货。

  这跟后来的偷渡走私,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毕竟一开始,这个市场并不大,销售的商品也不多。

  但问题是,在物资短缺的60、70年代,这个市场的形成,主要是所有的商品都不需要票证,所以发展的速度特别惊人。

  从镇上往县里辐射,从县里往市里辐射,再从市里往全省辐射,到后来,整个镇上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偌大的市场。

  有关部门还在拍了一部纪录片,甚至统计了一下,整个镇上有这样的摊点900多个,日成交金额60多万元。

  据说有一个商贩,一个月下来月收入居然有700元,简直就是恐怖如斯。

  内地所谓的万元户,差不多只是在8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像海城第1个万元户的出现,差不多到了80年代末,是一个搞废品回收,俗称捡破烂的人。

  可在70年代的石镇,所谓的万元户根本不足为奇。

  说白了,这跟国家的统计方法有关。

  官方公布得万元户,是指合法收入所得。

  对于像石镇这样商品来源不合法,估衣摊点也不合法的收入,当然不在统计之列。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许多侨居在国外的侨民,不断组团回来探亲。

  又由于海关放宽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物品限量的规定,期限次数也未加限定,加上洋货很受国内消费者欢迎,同时从境外购物到国内销售,所获效益比外汇汇率还高,于是大量侨货、港货源源涌入石镇。看書溂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从境外带回来的东西,自己吃、穿、用没问题,但如果拿到街上去卖,因为没有缴纳关税,也还是等于是走私。

  由于这些东西都没有发票,又不是在国营商店销售,后来流入内地后,内地人则习惯称之为“水货。”

  80年代的“水货”,可不是后世人所说的假货,而是这种走私货。

  看到这些服装如此畅销,石镇立即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外商来料加工,发展乡镇企业,开始生产仿港、仿洋的国产服装,慢慢的外商服装来料加工,可以说遍布整个石镇。

  当然,服装是石镇的主流,那些家电和电子产品对内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聊完了这些之后,大叔还准备留他们上家里去吃饭,梅志超和曹玲不仅婉拒,考虑到大叔出摊,中午肯定不方便回家吃饭,还在馆子店了下了一碗肉丝面送给大叔吃。

  大叔又投桃报李,告诉他们,在街角的一个门店里,有一个专门批发各种录像带和录音带的,大量进的话,20块钱就能买一版录像带。

  梅志超和曹玲一听,心想:这位大叔也挺滑头的,20块钱一版录像带,他居然说要100块一版?

  不过等到他们来到门店一看,大叔并没骗他们,柜台上摆着的录像带样品,上面标价确实是100块钱一版。

  这里的录像带品种齐全,爱情片、警匪片和武打片都有。

  门店里坐着三个穿花格子短袖衬衣的年轻人,正在打扑克。

  梅志超进门后,看着货架上到录像带问道:“老板,录像带多少钱一版?”

  其中一个连头都没抬一下,说道:“100。”

  “哦,我想多买一点……”

  “80。”

  梅志超和曹玲对视了一眼,心想:要不是那碗肉丝面,80块钱一版的录像带,说不定就买了。

  梅志超又说了一句:“我们想买50版。”

  那人依然没抬头:“60。”

  感谢书友“米国的杰斯·霍华德”点了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