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着皇城门口还有一百丈的距离时,苏文景走下车来,他冲着同乡们点了点头,便背着自己的包袱朝着皇城而去。

  此时这里已经有不少人了,除了参加考试的贡士,还有送他们前来的家人和仆从,无数的羽林卫守卫在此处,却没有驱赶围拢过来的人群。

  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处,却没有任何声音发出来,就算以前再目中无人,再恃才傲物的人,到了这个地方也会不自觉的噤声熄音的。

  除了羽林卫守卫在此处,礼部官员也早就等候在这里了,验明了苏文景的身份,便让苏文景站在一边。

  等所有的考生到齐之后,礼部官员和几个穿着蓝色太监的太监便引着苏文他们景走过侧门,进入了皇城。

  这一路上,苏文景都微微垂着头,就算对这座恢弘瑰丽的皇城再好奇,苏文景也只是用余光瞟着皇城的建筑。

  从皇城的南门,也就是丹阳门到和英殿的距离并不近,除了皇帝,别人是没有在皇城中骑马的权力的,苏文景自然也不例外,他背着包袱紧紧跟在小太监身后,迎着刚升起来没多久的太阳,朝着和英殿而去。

  *

  这些贡士先在广场中站定,两边分列着文武百官,等到日头升起后,便由礼部官员接引,来到和英殿门口。

  大殿门口摆着一张朱漆小桌,桌子上放着一个签筒,桌后坐着两位官员,苏文景已经知道流程了,因此他也不言语,只是对着桌后的两位大人行了行礼,等那两位大人点头致意后,苏文景便伸手抽出一根签。

  签拿到手后,苏文景看也不看就交给了坐在桌后的大人手中,然后他就听到其中一位大人说道:“四排十五号。”

  苏文景又对着两位大人行了行礼,然后便走进殿中。

  和英殿除了用作殿试,还会用来举行各种大典,因此殿内十分宽阔,十几根描金龙的朱红大柱矗立在殿内两侧,让殿内看上去庄严而气派。

  整个大殿内都铺着红色的地毯,人刚一进入,脚步立即就陷入了柔软的地毯里,因此并没有多少声音发出。

  苏文景找到自己的桌子,将身上的包袱取下来,然后便如同坐禅一般直接坐在地毯上,闭目等待殿试开始。

  他这一动作,很快就吸引了好些考生的目光,就连坐在和英殿门口的两位大人也看了过来。

  等所有贡士都进入了殿内,自然有人上来收拾门口的桌子,两位大人慢慢站起身来,其中一位就说道:“这个苏文景倒是不骄不躁,不管学问如何,光是这一份心性就难得可贵了。”

  另一位就笑道:“何大人,此人院试乡试会试皆是第一,学问自然是好的。”

  两人一边说笑,一边进了一侧的小门,绕到了殿后的房间内。

  这个房间大约二十多平,陈设有榻,桌,椅,此时房间内已经有好几个人了,除了三个侍立在侧的内侍,其他几人正站在和大殿相隔的雕花木门前说着什么。

  两位大人进来后,先对着那几个人中穿着绯红圆领长衫的中年男人行礼,等到允许后才起身回道:“回陛下的话,此次参加殿试的两百七十八人,已全部到场。”

  本朝皇帝名明正帝,今年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明正帝性子温和,在场的又都是他亲近的大臣,因此他便如平常那样说笑。

  “这次会试前五十的试卷我都看了,倒是比往年更好。”

  众人自然是纷纷附和明正帝的话,赞许起这次大比的贡士们。

  等到时间一到,先是内侍唱礼,然后明正帝便带着一众大臣从里殿鱼贯而出。

  *

  在殿内脚步声响起的第一时间,苏文景就睁开了眼睛,随即毫不迟疑站起身来,躬身做行礼状。

  他这一番动作连贯而敏捷,倒是没有丝毫停滞,前面几位太监还没完全走出来,苏文景就已经如其他考生那样站直身体,垂首而立了。

  皇帝一出来,诸位考生就跟着鸿胪寺官员对着明正帝行三叩九拜的大礼。

  礼毕,明正帝讲了些勉励的话,然后点名,分发试卷,接试卷的时候考生要双膝跪下,双手举过头顶来跪受。

  试卷拿到手,还要对着明正帝叩拜,然后才可以起身,跪坐在桌案前开始答题。

  *

  大齐的北面是一个北狄的国家,这个国家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多以放牧为生,北狄和大齐常年摩擦,每隔两三年便有一场战争,双方互有胜负。

  此次试卷的题目,便是事关北狄。

  进了九英山书院后,除了亲亲老婆生产的那段时间,苏文景再没有请过一次假,全都在刻苦学习。

  除了书院里的藏书,苏文景对官衙的邸报也十分上心,作为天下最著名的几所书院之一,九英山书院自然能弄到官府的邸报,又因为几位夫子都有当朝为官的经历,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朝廷的政策。

  大齐对北狄自然是恨之入骨,北狄对大齐也是虎视眈眈,双方根本就不可能和平相处,大大小小的战争是无可避免的。

  可要怎么和北狄开战,怎么将仗给打赢,却也是一个问题。

  这便是此次殿试的题目了。

  苏文景仔细读了好几遍题目,然后便双手交叉置于腹部,闭上了眼睛。

  他这一举动很快就引起了明正帝的注意,他便指着苏文景说道:“这个人倒是和其他人不一样。”

  负责监考的礼部尚书便起身答道:“陛下,这人便是此时会试的第一名,名唤苏文景。”

  明正帝听到这个名字,眉头微微一皱,随即说道:“这个名字倒是熟悉,好像在哪里听到过。”

  另一边的户部尚书随即站起身来,回道:“陛下,四年前益阳府大水,张大人上书以工代赈,内里曾提及过,这个法子是一个叫苏文景的学子所提出,因为是一笔带过,陛下可能记不清楚了。”

  明正帝的眉头随即舒展开来,笑道:“你这一说我倒是记起来了。这个苏文景既是此次的会元,相比乡试的成绩也不会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