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追书网>都市情感>重生七零我靠异能养崽崽>第147章 红薯窖
  几人跟着被称作“金花奶奶”的老太太往前走,黑狗蛋儿还嚷嚷着不许,又被老太太给敲了敲脑袋,示意他不要再瞎胡闹了。

  刘红霞落后几步,挤在沈玉竹身边,小声问:“你刚才是故意的吧?”

  “刘姐,我没明白你的意思。”沈玉竹笑笑。

  她虽然不承认,但刘红霞却从那笑容里看明白了,这小妮子就是故意的。因为和家里人关系不好,打从进村开始,沈玉竹就没想着带他们去沈家,而是直奔着这边而来,目标想必就是那位金花奶奶。

  或许黑狗蛋儿的出现和他用石头砸了方志国都是不可控的意外,但沈玉竹很聪明,立刻就在心里盘算起来,化被动为主动,才形成了如今的这幅局面。

  看着方志国一脸茫然地跟在赵文玉身后,刘红霞暗暗想,真不愧是周局长看中的好苗子,这处理事情的能力,哪里是这两个只会埋头种地搞研究的年轻人能比得上的。

  意识到沈玉竹甚至还要比赵文玉和方志国更年轻之后,刘红霞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可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这个“前浪”该不会要被拍倒在沙滩上了吧!

  金花奶奶家的红薯窖在院子里,上头盖着一块石板,这是因为红薯窖是一个向下的直筒子,窖口直径大概有五六十公分,比地面高一些,一般是用石头砌成的,有那家庭富裕的,便是用砖头了。红薯窖有两三米深,需要盖上石板防止尘土、雨水或者其他杂物掉落进去,同时也怕家里的小孩子乱跑,不小心掉下去。

  “村里有老话讲,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前些年闹饥荒的时候,多亏了这红薯窑,不然我们全家都得出去要饭去。”

  老太太今年其实还不到六十岁,只不过农村人因为常年劳作,所以面容上要显得苍老一些,常年做惯了农活儿,手上的力气却大得很,一个人就把窖口的石板给掀开了。

  方志国本来准备帮忙的手只能悻悻地缩了回去。

  他半蹲着身子,趴在窖口,朝里面探头看,不想却被老太太一把拍开,“别凑这么近。”

  “小心掉下去,这红薯窖窖壁上的脚窝浅得很,大人掉进去可爬不上来。”金花奶奶解释。

  一旁的黑狗蛋儿骄傲地挺了挺自己的小胸膛,“以前都是我下去取红薯的。”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情况在石沟村乃至全国农村都并不稀奇。

  就连原主以前也常常被使唤着下红薯窖去取红薯,毕竟其他几个都有爹妈护着,老太太疼着,而原主除了一对愚孝的父母和不在身边的兄长,什么都没有。哪怕是原主都长大了些,腿脚在红薯窖里难以伸展,负责这项工作的仍旧是她,因为老太太是舍不得宝贝金孙沈家宝下去的。

  “这红薯窖开窖之后要换气,直接下去会死人的。”

  金花奶奶或许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经验却已经牢牢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而在驻地工作,跟着地质队一起干活的赵文玉等人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和墓穴、枯井以及废弃掩埋的矿洞差不多,因为封闭的时间太长,里面不通气,人直接下去之后会因为缺氧而晕厥窒息。”

  沈玉竹嗯了一声,问道:“金花奶奶,您家里有油灯吗?能不能借我们用用。”

  石沟村虽说已经通上了电,可电费贵啊,乡下人不舍得浪费这个钱,还维持着以前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实在是需要晚上干活,才不得已点上油灯,这东西家家户户都有,老太太使唤孙子去取。

  小娃娃虽然因为之前被沈玉竹揍了屁股,有些不乐意,可知道自己奶奶是个说一不二的性子,只能转身去拿。

  冷不丁地又听见身后的沈玉竹补充了一句,“顺便带上火柴,还要一截细麻绳。”

  “你要这些东西做什么?”赵文玉不解。

  回答她的是金花奶奶,老太太活了一辈子,什么都知道一点儿,“这是在试探下面有没有毒呢,要是点了灯吊着放下去,灯没灭,就说明没毒气,要是灯灭了,那是千万不能下去的。”

  “原来是在试底下有没有氧气,空气到底是不是流通。”赵文玉这才反应过来,笑着夸赞道:“你懂得可真多。”

  沈玉竹当然知道这些,以前在末世寻找物资的时候,他们就经常用这一招去试探那些被掩埋在地下的房屋等地方能不能进,不过这时候,她也只是笑了笑,“都是以前看村里人这么干的。”

  村里人究竟有没有这么干她并不知道,原主的记忆中也没有相关的画面,但从金花奶奶刚才的话语中听得出来,这应当是个在村子里口耳相传的法子,毕竟老太太连缺氧都不清楚,还以为久久不用的红薯窖会闷出来毒气呢。

  沈玉竹用细麻绳打了个结将油灯套在里头,点着之后小心翼翼地放下去,几个人趴在窖口仔细观察,过了一会儿发现火苗还跳动着,这才放下心来。看書喇

  “能下人。”

  在场所有人,包括金花奶奶都给出了判断。

  “可能是因为我家的红薯清明前后才吃完,这红薯窖封上才没多久。”

  金花奶奶猜测火苗不灭的原因是红薯窖里的毒气还没来得及集聚在一起,毕竟这年头粮食短缺,石沟村的村民们虽然一年到头要种小麦和玉米两季粮食,但在交完公粮之后,根本剩不下什么,为了不饿肚子,就只能种菜种瓜种杂粮,南瓜饭、豆饭、玉米碜子、红薯饭都是他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尤其是红薯,对土质又没什么什么要求,还不用施肥,就连虫子都很少光顾,产量还高,所以一年四季,村民们有大半年都会将它当做主粮,金花奶奶所说的那句“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顺口溜,可以说是十分写实了。

  赵文玉等人也都认可了这个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红薯窖是上窄下宽的,谁下去观察它的构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