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收缴枪支命令而来的是, 军队的强势介入。

  得到中央支持的军队,以强硬的手段收缴了不少“造反派”手中的枪炮。

  虽然还有不少枪支遗留在民众手上,但大规模的武斗受到了一定的控制。

  随着局势被控制,之前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有所缓解。

  在这个时候, 况叶陆续收到了几封信件。

  张友岁、刘康民, 以及况家父母的, 虽然来自不同的人, 但信件内容却提到了同一件事。

  那就是知青上山下乡。

  六六年动荡开始, 随着大串连大多数知青自行回城,之后的六七年因为动荡, 这期间没有知青下乡。

  但知青下乡办公室却一直没有撤销,其实相关的工作一直都有。

  之前张友岁、简修文和刘康民他们和况叶通信的时候,也给况叶讲过。

  三人回城之后,从六七年的时候,其实当地的知青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就不时上门给几人做思想工作。

  希望动员他们这些自行回城的知青,回到农村“抓革命、促生产”。

  但这期间局势动荡,加上回城的知青不少,谁也不愿意再次回到农村。

  这事就这么僵持下来。

  不过随着局势的变化,大量无业的青年集中在城市中, 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也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其中还有不少加入闹革命的队伍。

  据张友岁的来信说, 锦城7月份的时候,再次改建了相关的办公室, 为动员知识青年下乡做准备。

  刘康民那边的时间虽然有些出入,但也有相关的办公室变动。

  而他们这些自行回城的知青, 再次被动员。面对比之前强势许多的动员小组,两人知道情况不容许他们在拖延了。

  两人回城近两年,因为局势动荡,加上工作岗位难寻,如今仍然没有正式的岗位。

  面对这样的局面,下乡是不得不面对的事。

  不过这次再次下乡,也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两人经过一番周折,最终不再返回九队,而是有了新的下乡地址。

  两人来信告知这个消息,也是为了说一声抱歉,也有些惋惜况叶当初没和他们一起回城。

  要是他也一起回去,现在能有更好的选择。

  张友岁和刘康民在第一次动员组上门后,就知道事情不容他们再拖延,最后主动联系了相关的办公室。

  期间也托人周转,最后两人都换了一个下乡的地址,他们新的下乡地址就在各自家乡的附近,也不是插队下乡,而是被分配到了当地农场。

  对于两人的抱歉,况叶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

  张友岁和刘康民的选择是人之常态,毕竟远离家乡又是下乡插队,比起他们现在到家乡附近农场,差别实在太大。

  况叶来到这个时代五年,也就做了五年的插队知青。

  这五年的时间,也足够他了解下乡知青间的区别。

  说实在的,这其中的差距,甚至可以和如今的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媲美。

  就比如下放到城市郊区农场的知青,先不说离家不算远,有些甚至能当天回家。

  就说他们在农场的待遇,就比远离家乡还插队的知青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至少农场的知青生活上的保障要好太多。

  而且刘康民如今已经结婚,有了家庭,他目前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张友岁虽然比况叶小,但现在也有二十一,如果在回到九大队,那么他的婚姻必然会成为一个难题。

  除了两位友人信件中有下乡的事,况家父母寄过来的信件,也说起这件事。

  潭城也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筹备知青下乡的工作,如今在陆陆续续的动员。

  而况家小弟和小妹就在动员目标之中。

  况家小弟,六六年高中毕业。如果没有动荡,按照政策的话,他六七年初应该就会被动员下乡。

  况家小妹目前十六岁,是六七年的初中毕业生。学业因为时局动荡的原因,并没有再继续,也属于需要动员的范畴。

  况家父母给况叶来信,也是想参考一下他的意见。

  对此,况叶在回信的时候倒是给了些建议。

  结合刘康民和张友岁的选择,他希望要是况家小弟和小妹都要下乡的话,最好能在潭城附近的农场,虽然干活是辛苦,但生活保障比起下乡插队好太多。

  农场如果实在没有名额的话,潭城郊区附近的生产大队插队也行,毕竟离得近,有什么事家里人也可以支应。

  至于什么热血上头,远离家乡去更加偏远的地方下乡,他这边也有活生生的例子给况家父母说说。

  虽说况叶生活的九大队风气不错,在加上他自己也不是拈轻怕重的人,和队员们相处算得上比较和谐。

  但在大量知青自行回城之前,一些生产大队的知青,和所处的生产大队的关系可谓势同水火。

  观市这边还不属于边陲地区,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虽然与潇省有所差别,但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

  而一些更为偏远的地方,少数民族居多,习俗更是大不相同。

  刘康民回城之后遇到不少知青,之间也各有交流,在通信的时候给况叶讲过一些从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回城的知青当初的境遇。

  因为习俗的大不同,到这些地方下乡的知青,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至于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况叶就更不建议况家小弟和小妹去到这些地方。

  他在原来的那个时代,在上学的时候,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了解虽然不多,但还是知道几个边疆地区的知青是有多么的艰苦。

  北大荒、西北荒原,以及云省建设团,这三个地方的知青苦与泪无数。

  来到这个时代后,对边疆地区的开荒,他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他和简修文的联系没有断,关于北大荒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这一年,简修文跟着其外公外婆和母亲,去到了更北边的农场,他们的生活况叶知道些许。

  更是从简修文几次拜托他帮忙,侧面了解到那边的情况。

  通信的时候,简修文还给况叶讲了一个他觉得有些离谱的事。

  这事也是简修文从农场的知青口中听说的。

  那就是当初一群热血上头的知青,前往北边农场的时候,所带的行李透露出一些人对这里的认知严重不足。

  一个小姑娘的父母觉得北方寒冷,给其专门准备了行李,但却有些离谱。

  他们怕柴火取暖有限,竟然让小姑娘带了一个沉重的檀木箱,里面装有半箱煤炭,半箱书册。

  这样的行李,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冬季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情况下,半箱煤炭能有什么用呢。

  况叶很快给况家父母回了信,希望他们能有些参考。

  之后随着气温降低,时间来到了十一月,安琼县的局势再次有了新的发展。

  全省因为军队的强势介入,乱成一锅粥的局势逐渐得到了控制,在十一月的时候有一支军队入驻了安琼县城。

  军队迅速的整顿了局势,遵循上级的命令再次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

  就在十一月底的时候,县城召开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委员会是三方势力的结合,其中有军队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

  委员会领导县城的一切工作,旗下成立的办事机构,在细分各项工作。

  相关的办事机构,也逐渐开展相关的工作,让之前处于瘫痪的政府职能再次运作起来。

  虽然因为委员会三方结合的原因,其中存在不少扯皮推诿,但至少比起之前的混乱要好不少。

  况叶十二月去丰水场镇送货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

  公社办公地点遇到乔书记的时候,他敏锐的感觉到乔书记这边底气足了不少。

  想到乔书记出自行伍,况叶也明白了其中的原由。

  况叶这次委托的药材,在十号左右的时候,竟然被乔书记这边凑齐了。

  由此,也可以推测出一些背后的原由。

  随着局势朝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知青下乡的工作,又再次有了动静。

  在十二月下旬初的时候,日报引述了一段伟人的指示,各地再次风风火火的开展知青下乡的工作。

  不久后况叶也再次收到了况家父母寄来的回信,况家小弟和小妹的近况,他这边也知道了。

  况叶之前回信的建议,况家父母思考了许久,参考了相关的建议,最终安排好了况家小弟和小妹的事。

  两人虽然都在下乡动员的范畴内,但况家人商量了一番,还是决定只让况家小弟一个人下乡。

  为了能够安排到附近的农场,况家人带着况家小弟主动报名,再托人帮忙,最后倒是如愿以偿。

  而况家小妹,家里人不放心她下乡。

  十六岁的小姑娘,如今长得高挑靓丽,很容易招人眼,哪怕是去潭城附近下乡,也不太放心。

  最终况家父母一琢磨,干脆让况家小妹顶了况母的班,有了正式岗位,也就不用下乡。

  得知这个消息后,况叶心中倒是松了口气。

  况家小弟和小妹他印象还不错,自然希望他们能过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