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十三行并不是十三家,最开始也不叫十三行。

  当年康熙爷平定台湾开海禁,下诏设立金丝行和洋货行两家货行,金丝行负责向本地的商贩收“赴税课司纳税”,洋货行负责向西洋商人收“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分为行税”,两家都不是官府派人负责,但是也算是背靠官府的官商。

  那个负责向西洋商人收税的洋商行就是十三行的雏形,他们最开始由十三家行商承办,因为效率高办事儿快,所以民间俗称十三行。

  十三行的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的时候只剩下四家,多的时候有二十多家,他们内部的竞争也很激烈。

  毕竟没人嫌钱多,十三行不仅可以自己派船去海外经商,还有官府撑腰垄断了洋商来大清的交易,蛋糕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人越多每家分到的就越少。

  朝廷开海禁之后相继组建了粤、闽、浙、江四大海关,但是只有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足见朝廷对粤海关的重视。

  当然,也有可能是只有粤海关的收入归内务府,其他三个海关的收入归户部,皇帝看重粤海关,上行下效自然对粤海关更为关注。

  广州十三行在康熙年间竞争激烈,如今更是各方商人都眼馋的香饽饽。

  洋人购买茶叶、丝绸等各种物件儿都得经过十三行,广州五十多家绣坊,三千多个绣娘赶工都不够洋人买的,听说他们光广绣披肩一年就能卖十多万条,可想而知能赚多少钱。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可惜不管外人怎么眼馋,广东的商人在这事儿上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眼馋也眼馋不来。

  朝廷规定,洋货行的商人必须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也就是说家底必须丰厚,不然做生意赔了赔不起容易让朝廷跟着丢人。

  如果只是这样那别人也不是不能插手,广东商人有钱,其他地方的商人也有钱,海上的生意几乎稳赚不赔,只要胆子够大,出还一趟回来就是上百倍的收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年头能挣到家业的胆子都不会笑。

  但是吧,人家都叫广州十三行了,自然是广州本地商人沾光。

  那些人自己内部争的激烈,一旦有外人想插手就会一致对外,他们排挤外人啊!

  民间有时候称十三行叫福潮行,意思是在广州做洋人生意的都是福建、潮州的商人,而有名的几家之所以能挤进去是因为人家举家入籍广东,这让他们怎么竞争?

  广东福建离的近,他们山西安徽两淮江南的怎么迁?

  背井离乡也不是这么离的。

  行吧行吧,他们没福气赚这个钱,继续留在老家赚钱也不是不行。

  经过康雍两朝的打击,其他地方的商人本来已经对海外市场不抱希望,万万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广东那些排挤外人加入的吝啬鬼们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峰回路转啊峰回路转,天上掉下来那么大的馅饼他们不接住实在说不过去,那就只能对不起那些吝啬、啊不、只能对不起这些本地的“好兄弟”啦。

  他们不是来破坏广东的大好局面的,他们是来加入的,和亲王说了,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好的发展大清,内斗没结果,他们一致对外赚洋人的银子多好。

  广州这边有广绣,江南那边的绣娘手艺也好的很,北方倒是没那么好的手艺,但是他们北方也有北方的特产,放到西洋都是能让洋人抢破头的好东西。

  兄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马上朝廷的命令就要下来,再排挤他们就不礼貌了哈。

  和亲王带来的晋商激动坏了,他们往常干的是和蒙古那边的交易,偶尔和罗刹国打点交道,但是都是小打小闹,比不过广东这边专门和洋人打交道。

  西洋和他们隔着大海,他们对那边的了解都来源于传教士和商人,朝廷层面的交往几乎没有。

  没有西洋朝廷给西洋商人撑腰,十三行想怎么赚钱都行。

  蒙古那边不一样,那边和朝廷的交往太深,做的太过分容易把自己搭进去。

  全大清都知道山西商人在草原上和蒙古藩王关系好,见着罗刹国的商队也能说得上话,有时候蒙古贵族犯懒不想管事儿,他们甚至能帮着把朝贡的事情给办了。

  蒙古人不会做买卖,有人帮他们干活他们求之不得,只是花点钱而已,他们地大物博缺什么都不缺钱。

  晋商也是胆大,他们把钱庄开到草原,遇到蒙古台吉手头紧缺钱还主动凑上去借钱,还不上也没关系,哪个台吉名下没有马场草场,拿地来换也行。

  游牧民族对土地的在意程度不如农耕民族,年轻的台吉们不知道轻重更是什么都敢干,要不是朝廷发现的早及时叫停山西商人在蒙古地界儿置办田产的大业,几十年后漠南漠北大片草原的主人就不是蒙古人而是他们山西商人。

  这能行吗?

  于是他们就被朝廷给教训了。

  虽然这事儿是他们做的不地道,但是赚钱买地合情合理合法,就算朝廷不愿意让他们再这么干也得用钱把那些地给赎回去,不然就是朝廷不占理。

  好在商人们嘴上说着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实际上都还是惜命的,命都没了赚再多钱也没处花,只要命还在不愁以后赚不到钱,所以被教训过之后他们都收敛不少,至少不敢继续在明目张胆的在草原大肆买地了。

  草原上的地不能买,西洋的地总能买吧。

  十三行不想他们插手西洋商人的事情也可以,把出海的分例让出来点给他们,他们不在大清地界儿折腾,他们去西洋人的地界儿折腾。

  朝廷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也不能让朝廷失望,没准儿几十年后就能把西洋的地买下来给大清建个海外之国。

  商人的嘴,骗人的鬼,一群商人凑在一起唇枪舌战,千年老鬼都得甘拜下风。

  和亲王看戏看的开心,这场面比戏园子里咿咿呀呀唱的好,再来点再来点,他就爱看这样的大戏。

  这些商人一路上谨小慎微连话都不敢说,他还觉得带错了人,没想到啊没想到,人不可貌相,一个个的都他娘的是人才。

  连给大清建个海外之国的主意都能想出来,天底下还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干的?

  难怪朝廷近些年对他们严防死守,要是任他们野蛮生长,买下整个草原绝对不是说着玩的。

  有地有钱有粮,这和当土皇帝完全没区别,要不是朝廷发现的及时,再让他们折腾个几十年到时候朝廷都拿他们没办法。

  大清的地界儿容不下他们放肆,西洋却可以。

  西洋有西洋的朝廷,他们要是能在西洋人眼皮子底下折腾出一片地方当土皇帝那是他们的本事,反正不在大清,爱怎么样怎么样,就是篡了那边皇帝的位他们都管不着。

  大清和西洋隔着茫茫大海,只要篡的不是他们的位,别的一切都好说。

  和亲王心情颇好的在旁边看戏,十三行的行商敢怒不敢言,满肚子火气不知道朝哪儿发。

  往常都是他们借朝廷狐假虎威,没想到风水轮流转,他们竟然也有被别人借朝廷的名义怼的说不出话的时候。

  他们十三行是天子南库,赚的钱除了自己留着还要给皇上送去,逢年过节还得去海关衙门总督衙门打点,桩桩件件劳心费力,赚到的钱都是他们应得的,凭什么让别人来插手。

  他们承认雍正爷驾崩后这几年他们做的过分了些,但是官府衙门跟喂不饱的饿狼似的,上头朝他们伸手他们自然要朝下面伸手,难不成还自掏腰包去喂衙门那些官?

  从康熙朝开始海关就是他们十三行的差事,这些山西商人不去草原买地来这儿折腾什么?

  朝廷不让他们祸祸草原,他们就不能再北一点去罗刹国?

  漂洋过海多危险,罗刹国那边他们经常打交道,不比漂洋过海来的安稳?

  几十年来井水不犯河水,这时候来犯什么浑?

  十三行的行商要气死了,可是和亲王饶有兴致的坐在旁边看着,他们连吵架都不敢太放肆,只能任那些外来的山西商人把他们挤兑的没地儿站。

  这是广州!是他们十三行行商的地盘!外来商人要点脸行不行!

  十三行的行商在心里咆哮,面上丝毫不敢表现出来,有和亲王在广州坐镇,总督衙门和海关衙门自顾不暇,他们拼后台拼不过,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可是……

  苍天啊!大地啊!这群外地来的真的死皮不要脸啊!

  他们在海外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这些人凭什么上来就摘桃子,凭他们和朝廷关系好吗?

  两拨商人吵的不可开交,这不是什么友好的饭局,一个不小心他们的家底都可能赔上去,再淡定再好脾气的人这时候都淡定不起来。

  外来的晋商背后有和亲王撑腰,他们之前因为在草原买地已经被朝廷教训过,这次长了记性不会再触朝廷的霉头,凑巧朝廷也想让他们去折腾西洋人,双方一拍即合,出海的生意就算十三行不乐意也拦不住,因此一个个的理直气壮说话能呛死人。

  本地的十三行行商心里发虚嘴皮子上占不了便宜,又不敢对官府衙门撒气,于是就把火气集中到了越级告御状的西洋商人身上。

  英吉利的东印度公司是吧,行,他们记住了。

  从来只有他们欺负别人的份儿,断没有被欺负了还打碎牙和血吞的道理,破财之仇不共戴天,他们这次损失多少,明年就加倍从罪魁祸首身上讨回来!

  深呼吸,冷静。

  那边晋商的兄弟过来说话,他们也不是什么恶人,不能放着自家人出去吃亏是不是。